谈千人计划
一,人才工程是“百年”工程。
此时招聘来的人才都是为下(或下下…)一代领导人(或下下下…一届政府)准备的,任何招来人马就能立刻为当下的政策实施者服务的预期都是不切实际的。
“百年树人”,人人都会说,但是,现在的领导真的不懂其真正含义。“前人栽树,无法乘凉”才是最应该知道的一个事实。了解这个,急功近利大概就会少一些。
二,如果没有解决国内教授目前矛盾重重的基础性问题,千人这类国家级的人才工程一定是空中楼阁。
我有一句话这样对海外学者说:你们回来后很快就要成土鳖,3年或者5年的热恋期过去,和单位也好,“祖国”也好,爱情的感觉不会持续存在。所以,想要看到你的未来,先去看当前国内教授们的现在,就明白了。
有朋友说,有的千人计划所以兼职,就是看见现在国内教授们比较惨,担心自己的未来,不敢全职回来。这样的担心是当然有道理的。
三,科学发现是在养懒人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鞭打快牛的做法无用
科学家里很大一部分是一生无用,但是,那有用的一部分做出来的工作正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甚至可以说,是推动社会实质进步的唯一动力。
但是,在这些人的科研成果被应用发挥巨大作用之前,没人知道究竟哪些科学家才是真有用的。而我们的政策是现在、立时三刻,就得区分这些人出来,然后给每人一个不同标签,最好贴在脸上,一眼就能识别。长江、巢湖、芙蓉、嵩山的意思都是这个。
四,根据多项科学大发现的历史。从科学家的年龄上说,40岁之后,已经取得成果的学者再取得更大成果的可能性在迅速减少,但是我们当下引进的恰恰正是这批人。
而背后的原因更令人丧气,那就是我们其实没有判断力,得靠美国鬼子先给判断好了,我们再去直接接受他们的判断。
试想,一个连好和坏的判断力都失去了的科学管理群体,我们还能指望什么?!
五,“项目”管理的模式对科学无效
项目有一个目标,但是科学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现在这个计划那个工程全是“项目”这类短期行为的做事方式,注定对于发展科学无用。
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日常工作来看,今年的政策和十年后相差无几,大家心里都踏实。
你一“项目化管人”,人家先到A大学做一个项目,做完后,发现B大学那里有个项目更好,抓紧走人。而全国这样广泛的做法催生了一批见风使舵的学者,破坏了风气。
六,千人计划可以考虑直接引进官员,而不是让不该做官的来做官
一些学者在海外没有做过系或学院的官员,但是回来却成了行政官员。引进学问没错,引进管理更没错,可是别引进那些应该做学问的人做官员。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把那些在海外做院长校长的人引进回来做官员,也不指望这批人做科研,但是可以把科研管理经验和好的环境引进进来。就如南方科技大学一般,高薪请朱清时何如直接更高薪请朱经武啊,当然,后者一看深圳组织部这么厉害,不一定敢来,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
七,千人计划这类人才工程,一旦开始实施,立刻就成为各地仿效的对象,所以,设计时有多少可笑的因素,下面模仿时会放大这种可笑,不可不慎。
所以,应该听取那些对千人计划持保留态度的学者们的见解,避免他们最初担心的事情很快就成为现实。
事实上,各地的小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已经东施效颦地开展起来了,东施效颦也倒罢了,糟糕的是,她仿效的那人根本就不是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