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技奖励应该由申请制向授予制转变
我们正在酝酿设立“中国青年应急管理奖”,明年开始评选并在每年的“中国应急管理年度青年论坛”上发奖。
可是,怎么设立?如何评选,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
问题大到什么地步?我们看最近20年多来我国科技奖评选结果在科学家们眼中的地位就知道了。
这个地位如何,我当然不用细说。大家从各个侧面都能观察到端倪,比如,我们国家自然科学类的最高奖(一等)多年内不断出现空缺这一事实就可以来说明一点点的规律性了,当然,中间也偶尔会有科研成果填补一下空缺,出一个两个的一等奖,随后就又被“空缺”的语句给淹没了。
而所以如此,是我们的科学家确实不好意思评出最高奖来——没有最高奖的成果却老是发出奖去,不让全世界一起来笑话都不可能,而自然科学又是有世界标准的。
所以,国家就在这个问题上低调下来,我认为,这个低调很好。
不过国家毕竟还有些不那么低调的奖项,例如科技进步奖,我曾经看到过自己了解过的某人在数年前做的某个CAD的小项目得了二等奖,而得奖者却早就不做这个东西了,估计又费力包装了一阵子,也许中间还得过省里或部里的奖,最后觉得不申请个国家奖似乎对不起这些文字积累,就申请了,就得了。
包括国家奖和省部级的这些奖,无一例外都是申请后经评审而获得的奖励。
中国人口多就有这好处,即便是再弱智的啥啥啥(奖励或邪教皆然),只要有人举旗,一定能够招来申请的,崇拜的,或者入伙的。
那么,怎么发到身上的奖才能够反应真实水平呢?
我们最了解的奖项是诺贝尔奖,我们还了解菲尔兹或邵逸夫奖。
这些世界最高级的奖励又是怎么评选出来的呢?怎么申请的呢?
至少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好像是得申请那么一下的,或者谁来推荐去申请一下子。也所以,王蒙被推荐参与诺贝尔奖的新闻出现了好几年。
哇,我每每都很惊讶——就王蒙这样一个连一个(不是2个更不是多个)典型人物形象都塑造不出来的多产小说家,竟然会奢求得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简直是可笑之至。
王蒙有时候还出来表达一下谦虚呢,却让人更加无奈了。看他那表演,似乎王蒙自己当时都不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评出来的。
那么,诺贝尔奖这类由某个皇家科学院固定(也会增补,但基本是一退一进)的一些人士评选出来的奖,公信力如何呢?
应该说,似乎还可以。
既然似乎还可以,我们中国人可以模仿一下不?咱们不是擅长学习吗,而且在科学上我们也是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再多学一个也无妨啊。
听说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样的终身成就奖在设立之初也曾经想过用类似授予制而非申请制来管理来着。
不过,应该说,从设立者的角度上说,授予制很不爽。
1,在人家还不知道的时候就把奖给了,万一出了萨特这样的愣头青来个不接受,多没面子啊。
2,不看看知识分子们主动降低身段为了自己颜面有光而来抢夺个啥啥啥,并为了抢夺这个啥啥啥而争得头破血流,觉得不够过瘾。
3,自己如果发错了奖,显得多没有判断力啊。如果让知识分子们自己上台来说申请奖励的理由,如果说错了是他的事情,说对了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授奖者无关。
4,应该谁来求谁?授予制好像是要求着知识分子们似的。本来给钱给荣誉的事,不应该由最后得到荣誉者来主动吗?
5,得不到的也不会抱怨,谁让你申请的材料写得不够硬,答辩的口才不够好呢,你看,有一万个理由也怨不着发奖的人和机构吧。
还可以列举另外的N个理由来证明授予制大大地不好,非常不适合国情,而申请制最适合国情。
当然,我们还是得谦虚点,也许授予制适合瑞典国情,适合香港区情,是和世界界情,可是就是不适合我们大陆陆情,这样说应该显得全面一点。
但是,我们终于还是想尝试一下了,由申请制转向授予制。
我们觉得,授予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奖励模式过于单一化的现状:
一,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可以认定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真正学术贡献和成果水平。
二,我们为得奖者不需要屈尊而高兴。得奖者享受所有尊严,甚至拒绝的尊严;而授奖者则免费努力为之服务,愿意自己俯首,获得看到别人欣喜时的满足感。
三,奖励不具备任何官方意义,无法通过它获得任何其他荣耀或金钱。您如果不高兴它的出现和存在,就只当我们在玩好了。
四,奖励数额将向低规格看齐。也所以,从这个奖项上发不了财,见钱眼开的人也不用眼红,不就1000块钱嘛,俺们有M个呢。
五,评委为通讯评议,连一起开会吃饭的钱都省了。专家不可以推荐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生,同学,亲属)为候选人,每次评选专家可以考虑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以避免形成“相互推荐的圈子”。
会试试,如果发现完全可行,也许可以为国家的奖励提供一个具体的中国式的操作模板。
哪天,等您接到电话说您获得了“中国青年应急管理奖”,那一定能够不是玩笑,而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