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期《应急管理汇刊》主编寄语

每年的年末,当各个新闻媒体盘点该年度的“十大”时,我们都会发现,入选的多是突发事件。
当然,有时候也有因为应急管理做得出色而入选“十大”的,但是,这样的情形少之又少。
也许,从这样的一个侧面,我们也能够发现人类的应急管理还没有强大到游刃有余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地步。
不过,我们还是希望2010年能够是一个美好的年份。
而所谓美好,一般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积极要素的加强,比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另外一个则是消极因素的减弱,比如灾害事件,因为可能的风险而付出的成本。
是的!我没有说错,确实如此——
因为可能的风险,我们要实现提前付出成本,而不是在风险事件真正发生之后。那些用于发展积极要素的资金和资源就要被这些可能的事件给浪费掉,而如果你不去为这些风险事件准备,则到时候会付出更多。
那么,准备的资源之一,也许就是一个每个人关键时刻佩戴一个的RFID设备。
而它也正是目前中国的IT界在为“物”们考虑的一个专用设备,构建所谓“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技术。也就是说,虽然是“万物互联”,它一样可以用在“人”上使得“万人互联”,当然,是在关键时刻,而不是平时,平时我们有更多手段将大家联在一起。
于是,我和张雪说:“如果大家都因为灾害事件到来而逃跑,那么,能否采用RFID来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清点一下人数啊?以使应急管理人员清楚大家逃离的整体情况。”
张雪说:“应该可以吧。”
于是,我把“可挽救性”(Salvability)这个概念改成“可救援性”(Rescuability),对其内涵做了更多的阐发,让张雪考虑了一下怎么基于RFID这类技术考虑衡量疏散过程中的高效救援问题。
张雪完成论文后就把它投给了COINFO‘2009的国际会议,并与200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我们该期汇刊把这篇文章作为最重要的一篇论文刊载在这里,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关于救援过程和相关技术的思考。
这篇论文是关于应急技术的,但是还不纯粹是“技术”,其实,中国大地目前正在对着“应急技术”在各地猛烈地投标,而要投的标内容基本都是所谓“应急平台”。
但是,据我所知,具备“现代”特征的应急平台目前基本还不存在,而现在的所谓“应急平台”基本是应对传统突发事件的,是“信息传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不具备更高级的用于应急的功能。
那么,“现代应急平台”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介绍了应急平台的需求分析与总体的样子,以及与传统应急平台相比所应表现出的优势,然后介绍了支撑现代应急平台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具体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开发方式的选择。
本期刊载的第三篇论文则是关于应急实践的,这是来自浙江某镇应急情况的介绍。在发现了这个镇应急管理的确做得好之后,我还特地派出我的两个研究生——李季梅和武艳南——去当地做了一个星期的调研,对当地应急中更多深刻的东西进行了调查分析。
除此以外,本期还刊载了一篇来自四川省旺苍县公务员对当地应急管理具体做法的介绍,由于旺苍的特殊地理位置,做法有些参考价值。
应急一定需要实践的支撑,也一定需要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探寻更一般性的规律。
我们期待着应急管理,尤其是现代应急管理,能够早日在多个方面都有突破,也许,2010年底在总结一年“十大”时,关于如何漂亮进行应急的事情能够成为占据更多的版面。
 
 
 
陈安
2010年1月8日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