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中到底多了些什么?又缺少了些什么?

我们教育中到底多了些什么?又缺少了些什么?

肥叔(转自)肥叔

 

1 天前

最近在微博上连续看到两则和孩子有关的新闻。

一个是关于父母用来描述孩子多么倔强的视频。

一个是一位老父亲在微博上控诉自己女儿的文章。

蛮巧,这两个视频都是四川的。

也不知道是因为这段时间我在四川出差,微博按照定位推给我的,还是这两个新闻在全国都很出名,不管如何,这种新闻,让人看了内心是充满触动的,似乎有一些内容在内心深处孕育成型,总是想表达一番。

于是,就有了这一篇文章。


家长是爱孩子的么?

家长一定是爱孩子的。

第一个视频里,为了让孩子做一个不再出错的人。父母不惜破坏亲子关系,一遍一遍的在逼迫自己的孩子。

第二个文章里,老父亲为了支持孩子上学,毫无犹豫,拿出了自己的积蓄。

无法想象,家长会在不爱孩子的情况下,会做出这些努力。

 

家长真的是爱孩子的么?

爱孩子,为什么不一直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去春蚕到死丝方尽?

而是一个不断的刺激自己的孩子,一个是在微博上对孩子做血泪控诉?

如果我们问一下第一个视频里的父母,我们有很大的概率得到如下的回答。

“孩子不懂事,这样下去,以后会XXXXX,将来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这是父母们的一个典型的顾虑。

意味着,父母们现在的行为,其实是被将来可能面临的,他们不想面对的情况驱动的。

而这种他们不想面对的情况,是和孩子无法更好的生存,无法更好的获得生活资料有关系的。

于是父母的爱就变成了,父母为了避免自己预期的未来的不好的情况,现在不停的逼迫孩子,让孩子内心充满了压力,用孩子的话描述,是“弄我”。

于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就来了:

1、你们这么使劲的“弄”孩子,孩子将来真的能成为你们内心期望的样子么?你们恐惧的未来就真的不会来了么?

2、父母们为什么不自己努力打拼,将自己打拼成王健林,王思聪就算是再挥霍,生活也一直很惬意不是么?


对错,在人类社会中意味着什么?

本文开头的两个案例,都非常强烈的提到的对与错的问题。

一个是逼迫尚在幼年的女孩儿,一定要服从父母的对错观,并且以父母认可的方式服从,一个是老父亲,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无情的炮轰自己那个无情无义的女儿。

而女儿的反应,一个是年幼纯真,在天性的支配下,展现出来了一定的愤怒和战斗姿态,结果被强烈的打压;另外一个年龄大了一些,展现出来的,完全是落荒而逃的行为,不断的拉黑所有和她沟通的人,远远的逃离。

对错不仅在这两个案例中是焦点,在非常大比例的的家庭中,都是争吵的焦点,夫妻之间,长辈和晚辈,同辈之间,频繁的发生,是无法绕过去的话题。

对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当我们争辩对错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要求,是对方一定要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

于是争辩对错,最终会变成,你要听我还是我要听你的,你要服从我,还是我要服从你的对撞。

一方说“因为XXX,所以XXXX,因此我是对的”潜台词是“你要听我的”

另一方说“因为XXX,所以XXXX,因此我是对的”潜台词是“你要听我的”

如此反复,最终权利拥有方,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至于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争吵的双方,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在不断证明自己对了,而很少去审视,自己是否真的是对了。

在彼此都无法接受对方的对错观的时候,对错意味着权利,最终“对”的一方,是人类社会中权利拥有的一方。

所以你在强行要求孩子接受你的对错观,按照你的意愿行事的时候。

你只是在用对错的外衣,来行使你的权利。

那么真的就没有孩子会认错的情况发生了么?

并不是,然而孩子在情绪充满胸膛的时候,是无法冷静的思考和接受自己情绪之外的声音的,大人也一样!


教育子女的过程我们行使权利是不对的么?

也不是!

所有的事情都让孩子做主,那这个世界肯定会天翻地覆了!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放弃我们的权利。

而是要搞清楚,如何行使我们的权利。

 

那么在谈如何行使我们的权利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我们想让我们这种权利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在当前社会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和教育相关的声音。

一种是当孩子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行为的时候,惩罚孩子让其难受,出现我们期望的行为的时候,给予奖励,并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

比如不要理孩子的哭闹,孩子哭了,我们把孩子锁在屋里,转身离开不管孩子,让孩子自己哭到不哭为止,以让孩子知道哭是没用的。

只有孩子的行为满足我们的预期了,我们才给予孩子奖励,比如温暖的拥抱,比如一个笑脸,比如给孩子买好吃的。

这样,就能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另外一种,是要充分顾及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内心有了不适感,我们要充分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并引导孩子建立自己面对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并且在孩子具有这种能力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以及各种知识。让孩子具有面对内心各种情绪的能力,并让孩子具有面对自己人生的毅力,以及相应的知识。

这样描述会有一些复杂,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做形象化的总结。

第一种,给孩子画一个圈圈,让孩子待在里面不能出来,出来了就一顿胖揍,孩子痛了就会回去,出来再揍回去,再出来再揍,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再走出这个圈圈了。

第二种,我们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圈圈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失去了勇气,我们给予孩子鼓励,孩子失去了兴趣,我们引导孩子建立兴趣,孩子自信心不够,我们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心,我们伴随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遇到致命危险,我们引导孩子跟我们一起避开,遇到美景,我们引导孩子我们一起去体味。

不可否认,第一种对父母来说,容易了很多,第二种,对父母的精力,对父母的学识,对父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但是如果你是孩子,你要的是那种?

这里可能会有父母说,我只做到第一种,其实就够了,然而我要说的是,第一种,看似将孩子置于保护之内,其实忽略了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危险,那就是内心世界随时可能会失控的情绪。

说这些之前,我们先看一则视频。

我无意去谈论这个事情法律判罚的轻重,也无意去谈论这些问题带来的社会意义,唯一想说的是,这个人,完全没有能力和自己内心世界的愤怒,屈辱感,不适感,和平相处,他面对这些情绪的时候,只有一件事情能解决内心的不适感,那就发泄,那就是报仇,也就是他嘴里所说的情杀,为了解决内心的这一口恶气,为了自己眼里的的对错,他剥夺了另外两个鲜活的生命,并搭上了自己生命作为出这口恶气的代价。

他认为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出这口恶气是值得的,你觉得值得么?

如果你认为不值得,你觉得这个人的成长轨迹中,是缺少了些什么呢?


在第一种教育中,缺失少了本应该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面对我们面对内在不适感受的能力。

然而要让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能够锻炼孩子面对这些不适感的能力,我们首先要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内心不适感。

很难想象,上面视频中,被内心不适感催动去杀人的这个人,能有办法坐下来和自己身边的人,谈一谈致自己的感受,谈一谈如何在避免铸成大错之前,如何消解自己的感受。

这也是我觉得我们社会所缺少的东西。

纵观九年义务教育,我并没有看到有任何课程教导我们,如何减少内心张力的。

反而,仅有的一些思维转换的技术,在我的那个年代的教材中,被誉为是“阿Q”精神,是需要被排斥,是需要被侮辱的。

更不用谈,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可能会失控的欲望的办法了。

于是下面这种教育在国内似乎是很不寻常的。

 

 


那么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这个话题是非常庞大的。

才疏学浅如我,是很难回答清楚的。

 

不过我觉得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停下对错的纷争,开始彼此沟通内心的感受,绝对是一种进步的行为。

 

那么作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你,有能力和身边的人谈感受么?

期望看到你的讨论。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