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与 SCI
2007年9月23日星期日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即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最初是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1955 年在 Science 杂志上提出的一种科学文献的索引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科学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来检索文献,比如,通过一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你可以知道这篇论文之前这个领域的状况;而利用这篇论文被引用的论文,你可以知道这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此外,通过引用这篇论文和被这篇论文引用的论文的引用和被引用的论文,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与传统的分类索引,按字母顺序索引等等方法比起来,SCI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n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可翻译为期刊引用报道)是一种基于 SCI 的期刊评估方法,它除了包含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外,还包含当年文章总数,及所有文章当年被引用总数(Total Cites),当年文章当年被引用平均数(Immediacy Index 的算法意译),还有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期刊自引(Journal Self Citations)等。JCR 是一种对期刊、杂志的评估方法,每年六月二十左右出一期前一年的引用报道,比如期刊在 2006 年的影响因子要到 2007 年六月中下旬之后才能查到。影响因子的算法是:前两年论文被计算年份论文引用的次数除以前两年论文总数。以 Nature 为例【1】,2005 年的论文数是 1065 ,被 2006 年 SCI 论文引用的次数是 25820 次,2004 年的论文数是 878, 被 2006 年 SCI 论文引用的次数是 26022 次,则 Nature 在2006 年的影响因子 =(25820 + 26022)/(1065 + 878)= 26.681。2006 年 的文章总数 962 篇,被当年的 SCI 论文引用次数是 6531 次,则 Immediacy Index = 6531/962 = 6.789。n似乎很多好的制度或者好的方法,到了中国,她的不足之处就被无限扩大,变得不好了。SCI 在中国被滥用了,有些院校开始注意到 SCI 被滥用的问题,于是又发展起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了来代替 SCI 论文数量来评价学术,同时也重视论文被引用次数了。为了提高被引用次数,于是有些学者拼命引用自己的文献,有些期刊又不择手段地提高期刊自引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在 2003 年影响因子达到了 3.318,然而由于其期刊自引占总被引用次数的 85% 而被 SCI 数据库排除【2】nn注:n【1】数据皆来源于 ISI Web of Knowledg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n【2】从http://chronicle.com/free/v52/i08/08a01201.htm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