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语丝博客。这是您的第一篇文章。编辑或删除它,然后您就可以开始写博客了!
此文于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1:31 am发表于“未分类”分类下。您可以通过RSS 2.0 feed来跟踪此文的所有评论。您可以留言,或者从您自己的网站trackback。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要删除评论,请先登录系统,查看这篇文章的评论列表,然后您就可以看到编辑或者删除评论的选项了。
漫谈高考状元的分量差别 张 箭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涌现出一些高考状元(或曰冠军、第一名等),媒体都要予以宣传。高考状元及其家属也喜气洋洋。同学老师及状元家的亲戚朋友熟人都要给予祝贺或庆贺。适当宣传高考状元是可以的,因为这样有利于营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促进科教兴国创建学习型社会振兴中华。我这里想议论的是,高考状元的分量是有差别的。 从层级来看,高考状元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状元,有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状元,有地区地级市状元,有县县级市大城市的县级区状元,有校状元。省状元比地市状元分量重是不言而喻的,以此类推。但省级状元内部其分量也是很有差别的。在中国大陆的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海南是一岛,但也归大陆直管),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相对滞后的省区其高考状元的分量就轻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相对先进的省区。如五个自治区中除广西以外的四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人口众多(5000多万),壮族也大部汉化。故广西的高考状元其水平不比各省的低,分量也不轻。人口较少的省市区其高考状元的分量也要轻点。比如海南省青海省和天津市。这是因为天才和神童一般是按人口比例出现的。西藏、新疆、内蒙三个自治区的高考生分汉族考生和民族考生两大类。考试的科目和试卷两大类考生都基本一样,但民族考生要多考民族语文这一科(藏语、维语、蒙古语等)。这样三大自治区每年便会涌现四个高考状元,即两个汉族文理状元两个民族文理状元。因此,它们的状元其水平和分量恐怕只当内地地区级的状元甚至还不如。 个别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相对先进的直辖市,其人口也非太少,但它的高考状元的分量也轻于许多省,如北京和上海比之河南和四川。这是因为京沪两地的名校多,投放的招生指标多,高中生升学率高,考生压力相对小,动力也相对小。可以说一般省份的考生只能上重点大学的考分,在京沪可上名牌大学;只能上一般大学的考分,在京沪可上重点大学;只能上大专的考分,在京沪可上一般大学。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省份,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省份不在此列,如前面提到的两省和滇黔两省。我这样说现在已难以验证了。因本世纪初以来各省市多已实行全省统一命题阅卷。不过2000年以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阅卷时的成绩记录和录取记录可以佐证。我们还可以再进行高考的局部改革予以验证。比如实行北京和四川的联考(统一命题),上海和河南的联考(统一命题)。然后由第三省统一阅卷,比如京蜀的高考卷由广东省阅,沪豫的高考卷由湖北省阅,等等。但高考招生指标仍按分省自考时的指标投放。这样可不影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这一建议方案不妨请教育部考虑考虑试行一下。 高考分文理两大类,考试科目有不同,恢复高考32年来又有点变化。大体上说,1977-1986年文科考语数外政史地,理科考语数外政理化;1987-1993年理科增考一门生物;1994-2001年考试科目又简化为文科考语数外史地,理科考语数外理化;2002年至今大多数省市区的考试科目又调整为:文科考语数外史地政,理科考语数外理化生。故一省每年的状元一般有两个,偶尔也会出现三四个,如果碰巧有两个或三个考分一样并列的冠军。我这里还想说的是,同一省的文理两位冠军是否分量也一样毫无差别呢?我认为其分量从1977-1980年无啥差别。因为1966-1976这十一年中由于极左和“文革”,既中断了高考也中断了中考(中考77年还未恢复),广大青少年既不能通过文化考试公平竞争上大学,也不能靠此上高中或中专。半代人被耽搁了。社会上积压了很多青年人才。学文科不做实验便于自学,文科学者需要有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所以这四届考生中许多很有才华天赋的人或年纪偏大的人考了文科。1977年下半年恢复了高考,由此拉动1978年恢复了中考(中专入学考试则由各省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统一管理)。1978开始了研考。1979年又开始初考(小升初)。由于初考使得竞争过于提前和残酷,酿成不少悲剧。故90年代初起初考被叫停,小升初改成就近入学,随机抽签(电脑排位)。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1981年以来高考生变成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也有一小部分上一届高中毕业的高考落榜生。所以1981年以来各省高考文理科状元的分量便有差别了。即理科状元的分量要重于文科状元。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考生数量不同。各省每年的考生考理工科的大大多于考文科的,一般是二比一,或者三比一。比如川大附中高中部2009年毕业十个班,理科班有8个,文科班仅两个。按前面提到的天才和神童一般是按人口比例出现的规律,理科状元的桂冠便更加来之不易。第二,考生的整体素质不完全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中一般到了一年级末就要实行文理分科,以应对高考。在选择分科时,成绩文理都好的或理科成绩好的多选理科班,成绩都不太好的或理科成绩不太好的多选文科班。大多数选文科班的同学及其家长选文科班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出于无奈。也有少数文理成绩都较好的同学选择了文科班。这些同学及其家长也有他们的小九九(小算盘)。即估摸按选班时的态势发展下去,考文科可能考上名牌大学,而考理科则只能考上重点大学;或考文科可能考上重点大学,而考理科则只能考上非重点大学。文理成绩都好出于兴趣选读文科班的很少。第三,试题的难度不一样。文理两边都要考的数学,理科的数学试卷也难于文科的。两边都要考的语文外语(一般为英语),则试卷一样,或难度一样。虽说状元是分开出现,但产生的难度不一样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们还可以做做实验。近十几年来高考状元基本被北清华北大垄断。文科状元绝大多数上北大,理科状元多数上清华,一部分上北大,少数上其他名牌大学。我们可在同一省同一年或高中教育水平很相近的两省市如四川和湖北、北京和上海的同一年,选取一对文理科高考状元,倘找不到状元,榜眼、探花也行。 动员他们复读,参加来年的理文科高考。予以他们每人几万元至十万元的补偿。我相信,理科状元来年改考文科也考得上2+7大学中的前七所大学(清华北大2,中科大、南京大、复旦、上交大、浙大、哈工大、西交大7。另外,人民大学不属于2+7大学,但其文科的招生考分也不亚于前七所大学)。而文科状元来年考理科是否考得上985大学都难说(2003年入选的共34所,含2+7)。或许考得上其中较软的学校,如兰州大学,海洋大学等。 所以,高考状元的分量是有差别的。我们对高考状元应有清醒的辩证的认识。 最后,建议媒体在宣传高考状元时要适度,对文科状元的宣传更要适度。同时,提醒和劝慰广大理工科考生及其家长,不必过度羡慕文科状元,不必过度羡慕考上名牌高校的文科考生,更不必羡慕那些已参加了理科高考、并考上了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却报考了文理兼收的专业、弃理从文改学了文科的考生。
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写得好!
名字(必需)
电子邮件(不会公布出来)(必需)
网址
2009年3月13日于1:31 am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
要删除评论,请先登录系统,查看这篇文章的评论列表,然后您就可以看到编辑或者删除评论的选项了。
2009年3月13日于7:49 am
漫谈高考状元的分量差别
张 箭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涌现出一些高考状元(或曰冠军、第一名等),媒体都要予以宣传。高考状元及其家属也喜气洋洋。同学老师及状元家的亲戚朋友熟人都要给予祝贺或庆贺。适当宣传高考状元是可以的,因为这样有利于营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促进科教兴国创建学习型社会振兴中华。我这里想议论的是,高考状元的分量是有差别的。
从层级来看,高考状元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状元,有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状元,有地区地级市状元,有县县级市大城市的县级区状元,有校状元。省状元比地市状元分量重是不言而喻的,以此类推。但省级状元内部其分量也是很有差别的。在中国大陆的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海南是一岛,但也归大陆直管),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相对滞后的省区其高考状元的分量就轻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相对先进的省区。如五个自治区中除广西以外的四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人口众多(5000多万),壮族也大部汉化。故广西的高考状元其水平不比各省的低,分量也不轻。人口较少的省市区其高考状元的分量也要轻点。比如海南省青海省和天津市。这是因为天才和神童一般是按人口比例出现的。西藏、新疆、内蒙三个自治区的高考生分汉族考生和民族考生两大类。考试的科目和试卷两大类考生都基本一样,但民族考生要多考民族语文这一科(藏语、维语、蒙古语等)。这样三大自治区每年便会涌现四个高考状元,即两个汉族文理状元两个民族文理状元。因此,它们的状元其水平和分量恐怕只当内地地区级的状元甚至还不如。
个别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相对先进的直辖市,其人口也非太少,但它的高考状元的分量也轻于许多省,如北京和上海比之河南和四川。这是因为京沪两地的名校多,投放的招生指标多,高中生升学率高,考生压力相对小,动力也相对小。可以说一般省份的考生只能上重点大学的考分,在京沪可上名牌大学;只能上一般大学的考分,在京沪可上重点大学;只能上大专的考分,在京沪可上一般大学。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省份,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省份不在此列,如前面提到的两省和滇黔两省。我这样说现在已难以验证了。因本世纪初以来各省市多已实行全省统一命题阅卷。不过2000年以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阅卷时的成绩记录和录取记录可以佐证。我们还可以再进行高考的局部改革予以验证。比如实行北京和四川的联考(统一命题),上海和河南的联考(统一命题)。然后由第三省统一阅卷,比如京蜀的高考卷由广东省阅,沪豫的高考卷由湖北省阅,等等。但高考招生指标仍按分省自考时的指标投放。这样可不影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这一建议方案不妨请教育部考虑考虑试行一下。
高考分文理两大类,考试科目有不同,恢复高考32年来又有点变化。大体上说,1977-1986年文科考语数外政史地,理科考语数外政理化;1987-1993年理科增考一门生物;1994-2001年考试科目又简化为文科考语数外史地,理科考语数外理化;2002年至今大多数省市区的考试科目又调整为:文科考语数外史地政,理科考语数外理化生。故一省每年的状元一般有两个,偶尔也会出现三四个,如果碰巧有两个或三个考分一样并列的冠军。我这里还想说的是,同一省的文理两位冠军是否分量也一样毫无差别呢?我认为其分量从1977-1980年无啥差别。因为1966-1976这十一年中由于极左和“文革”,既中断了高考也中断了中考(中考77年还未恢复),广大青少年既不能通过文化考试公平竞争上大学,也不能靠此上高中或中专。半代人被耽搁了。社会上积压了很多青年人才。学文科不做实验便于自学,文科学者需要有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所以这四届考生中许多很有才华天赋的人或年纪偏大的人考了文科。1977年下半年恢复了高考,由此拉动1978年恢复了中考(中专入学考试则由各省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统一管理)。1978开始了研考。1979年又开始初考(小升初)。由于初考使得竞争过于提前和残酷,酿成不少悲剧。故90年代初起初考被叫停,小升初改成就近入学,随机抽签(电脑排位)。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1981年以来高考生变成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也有一小部分上一届高中毕业的高考落榜生。所以1981年以来各省高考文理科状元的分量便有差别了。即理科状元的分量要重于文科状元。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考生数量不同。各省每年的考生考理工科的大大多于考文科的,一般是二比一,或者三比一。比如川大附中高中部2009年毕业十个班,理科班有8个,文科班仅两个。按前面提到的天才和神童一般是按人口比例出现的规律,理科状元的桂冠便更加来之不易。第二,考生的整体素质不完全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中一般到了一年级末就要实行文理分科,以应对高考。在选择分科时,成绩文理都好的或理科成绩好的多选理科班,成绩都不太好的或理科成绩不太好的多选文科班。大多数选文科班的同学及其家长选文科班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出于无奈。也有少数文理成绩都较好的同学选择了文科班。这些同学及其家长也有他们的小九九(小算盘)。即估摸按选班时的态势发展下去,考文科可能考上名牌大学,而考理科则只能考上重点大学;或考文科可能考上重点大学,而考理科则只能考上非重点大学。文理成绩都好出于兴趣选读文科班的很少。第三,试题的难度不一样。文理两边都要考的数学,理科的数学试卷也难于文科的。两边都要考的语文外语(一般为英语),则试卷一样,或难度一样。虽说状元是分开出现,但产生的难度不一样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们还可以做做实验。近十几年来高考状元基本被北清华北大垄断。文科状元绝大多数上北大,理科状元多数上清华,一部分上北大,少数上其他名牌大学。我们可在同一省同一年或高中教育水平很相近的两省市如四川和湖北、北京和上海的同一年,选取一对文理科高考状元,倘找不到状元,榜眼、探花也行。 动员他们复读,参加来年的理文科高考。予以他们每人几万元至十万元的补偿。我相信,理科状元来年改考文科也考得上2+7大学中的前七所大学(清华北大2,中科大、南京大、复旦、上交大、浙大、哈工大、西交大7。另外,人民大学不属于2+7大学,但其文科的招生考分也不亚于前七所大学)。而文科状元来年考理科是否考得上985大学都难说(2003年入选的共34所,含2+7)。或许考得上其中较软的学校,如兰州大学,海洋大学等。
所以,高考状元的分量是有差别的。我们对高考状元应有清醒的辩证的认识。
最后,建议媒体在宣传高考状元时要适度,对文科状元的宣传更要适度。同时,提醒和劝慰广大理工科考生及其家长,不必过度羡慕文科状元,不必过度羡慕考上名牌高校的文科考生,更不必羡慕那些已参加了理科高考、并考上了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却报考了文理兼收的专业、弃理从文改学了文科的考生。
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3月13日于7:45 pm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