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晚报》苏文洋的以扩招拉内需

看了2009年2月18日《北京晚报》苏文洋先生大作《北京今年可否扩招走读生?》之后,本想写几句,一忙就忘了,但是看了3月13日苏先生新作《扩招是保增长的一个良方》,实在忍不住了。

    苏先生言道:【应届毕业生扩招1万人,相应地减轻至少1万人的就业压力。同时,满足了这1万人继续求学深造的需求,为国家未来多培养了1万名更高一级的人才。这起码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相信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举双手赞成。】
    真不知道苏先生是不是喝高了,要这逻辑,扩招1000万岂不更是利国利民?

    既然扩招是保增长的良方,那《北京晚报》是不是也该扩招拉动内需?《北京晚报》诸多员工的生活早已小康中康直奔大康,每月工资虽多,但啥也不缺,没什么大需求,钱揣在兜里不能为保增长做贡献。不如扩招个万儿八千的应届毕业生,一来相应减少了上千人的就业压力;二来保证了这万把人的收入;三来满足了有志于投身媒体事业的一干人等的需求,为国家未来多培养了一万多喉舌;四来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各行业扩招拉动就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起码是一举四得的大好事,相信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举双手双脚赞成。

    要是苏先生觉着《北京晚报》的工作不是是个人就能干的,那我倒想问问您,大学是是个人就能上的吗?我国实行9年制业务教育制度,小学、初中是强制义务教育,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不存在扩招问题。能够扩招的是高中(包括中专、职高)、大学(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高中、大学的进入是竞争性的,现有的高中、大学,并非普遍教育。看看现在的升学率:
《北京高考升学率破75% 二志愿平行提高录取率》(腾讯教育频道: http://edu.qq.com/a/20080928/000035.htm);《上海08高招录取率85%共录取考生82978名》(搜狐:http://learning.sohu.com/20080811/n258786254.shtml);还有更猛的:《哈市高考升学率达93% 明年9月施行高中新课改》(腾讯教育频道:http://edu.qq.com/a/20061215/000146.htm)——高等教育这块肉里面注的水已经够多的了,再下狠手就是往水里扔肉了!

    近几年北京成人高考经济管理类专升本录取分数线:
    2004年 288
    2005年 229
    2006年 170
    2007年 155
    2008年 150

    我1993年高考时只考上了大专,200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考数学、政治、英语,每门150分),我数学150、政治104、英语86(惭愧,多年以来,英语一直很差),我当时32岁,属于25周岁以上人员,还可以加20分投档。

    考数学的时候吓了一跳:忒容易了。我从初中以后数学就没好过,就算这次卯足了劲,顶大了也就是个很一般,连我这样儿的都只花了一半时间就做完了,还满分,各位就想想这题有多简单吧。英语也不算难,就是我太差。政治没什么,就是背。

    这么简单的考试,分数线还连年跳水,明摆着稍微像样点儿的都已经被越扩越大的全日制教育一网打尽,剩下的……扩招的网已经太大、眼已经太密,连猫鱼都捞差不多了,就剩下点儿虾米,当然,有些人能力挺强,可经济、身体之类的不行,只能用参加成人教育,但这种人太少,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再说了,这些人本来就不是因为招生名额少才没被录取,就算再扩招,扩招到录取率200%,该上不起学还是上不起学。

    记得当年有个电影叫《肖尔布拉克》有个情节是学校招老师,男主角过去一亮高中毕业证,招聘的立马儿说:“行,明天出发!”(大意)——现在您就是亮出个博士的毕业证,人家还得看看是不是名校的,即使博士是名校的,还得看本科、硕士的出身。明摆着就是通货膨胀,文凭贬值,甲A变成中超,除了名字好听了,难道技术升级了? 甭跟我说发达国家整体的大学生比例更高,那是人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结果,您要是非打算短时间超英赶美,只能粗制滥造。

    现在的扩招纯粹是为了扩招而扩招,对能力低标准,对学费高要求,把人民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收费事业中去。一边儿是大城市居民正在趋近1:1的高考入学率,另一边儿有能力的学生因为穷要么考上没钱上,要么根本就不敢考,更多的是连高中都没钱上,这种针对钱的扩招,除了增产贴着大学生标签的中学生之外,还能干点儿嘛?

    【这么说吧,大学多进一个学生,全社会至少4年时间减少一个就业人员。4年之 后,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好得不得了,这些孩子毕业时就比较容易就业了。——您怎么没说大学多进一个学生,社会上就至少增加一个背上沉重包袱四年的家庭?【4年之 后,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好得不得了】——您知道您这话值多少钱一斤吗?四年之后挣钱的日子有多好先不说,您能告诉我这四年掏钱的日子应该怎么熬过去吗?

    【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报名总数为100335人,全国统考和高职单考单招总数比去年减少17000人。目前根据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北京高考录取率有望达到80%,而去年高考录取率是75.9%。】
    【由以上数据研判,大概有1万多人考不上大学。这1万多名高考落榜生,与考上大学的同学相比,有点差距,差距不会太大。高中三年能够读完,有实力考大学,能差到哪去呢?当年钱钟书考 进清华,数学才15分,这些同学未必个个数学15分吧。我们的落榜生,不过是大学招生名额有限而造成的落榜,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因为各种非智力因素而一 时考糊了,并不说明学习能力差。假如不是因为招生名额和大学师资、住宿等条件的限制,让这些落榜生去读大学,我不敢说100%都能够合格毕业,99%是可 以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绝无问题。这里还排除了一些大学“严进宽出”的因素。高考时差几十分,经过4年的大学认真苦读,完全可以补上。】

    苏先生的数据倒是跟我的不冲突,就是看问题的方向反着:都百分之八十录取率了还考不上,得差成什么样啊?您能告诉我《北京晚报》招聘时候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吗?跟考上了的没太大差距?别拿鸡头比凤尾,什么叫平均水平您知道吗?【我们的落榜生,不过是大学招生名额有限而造成的落榜】——我说怎么奥运会不让我参加呢,原来是因为奥运会参赛名额有限造成的,我跟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们相比,有点差距,但差距不会太大——既然差距不大,那高考取消算了,高中毕业直接就近进大学得了。

    靠扩招的方法让人人都上大学,等于人人都不上大学。什么是上大学?大学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从芸芸众生中选出相对优秀的一部分人接受的更进一步的教育,玩儿的就是差别,人人都是高等,谁是低等?没了低等也就没了高等。

    我绝对赞成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绝不等于人人都上大学——尤其是为了算计家长兜里的钱而上的大学。

《扩招是保增长的一个良方》
    市政府本周出台的促进就业措施有15项之多,首项措施为各类应届毕业生升学规模增加1万人左右。其中包括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增加高职升本科的接收院校及扩大升学规模,扩大中职升高职招收规模。
    应届毕业生扩招1万人,相应地减轻至少1万人的就业压力。同时,满足了这1万人继续求学深造的需求,为国家未来多培养了1万名更高一级的人才。这起码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相信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举双手赞成。
    今年以来,本报今日快评为大学扩招一事发表了多篇评论,众多读者来信来电表示支持。北京的教育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充分发掘和利用好首都的教育优势,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首都各方面的竞争力,特别是长远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首都教育持续不断的大发展。
    当前,全球各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保增长,保民生。本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就任以来首次教育政策 演讲,提出减少中学辍学率、打破教师薪酬“大锅饭”、提高公立教育个性化等设想,并希望在2020年前美国成为世界上高校毕业生比例最高的国家。奥巴马 说,减少中学辍学率是一项新的“国家首务”,他呼吁对占全美一半辍学率的2000所中学予以特别关注。“这是治疗经济下滑的一个药方,我们知道,今天在教 育上比我们做得好的国家,明天将比我们更有竞争力。”“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拥有高中以上文凭,高中辍学不应该是(人生)选择之一,这不仅是自暴自弃,也是 对国家的放弃。”
    中国正在制定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们的纲要,能否提出一些刚性的指标,比如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上高校毕业生比例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又比如说,在2020年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高中以上文凭?如果我国的教育追赶不上美国,我国的长远竞争力从何而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奥巴马政府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除了有410亿美元拨付给各地方学区,还将拨付790亿美元用以缓解州财政在教 育投入上的缺口,同时拿出210亿美元用于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仅此三笔钱,就达到1410亿美元。我们急需参照美国的教育投入比例修订我们的纲要和预 算。我们完全可以从2万亿外汇储备中,动用十分之一即2000亿美元投入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从严格意义上说,用举国之 力办教育,把保教育增长放在保一切增长的首位,这比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和世博会更加伟大。

    2009年2月18日 北京晚报 第16版
    http://newepaper.bjd.com.cn/bjwb/page/81/2009-02/18/16/2009021816_pdf.pdf

北京今年可否扩招走读生?
    原本想建议教育部今年扩招100万大学走读生,好处当然是减轻就业市场的压力。这么说吧,大学多进一个学生,全社会至少4年时间减少一个就业人员。4年之 后,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好得不得了,这些孩子毕业时就比较容易就业了。至于一个大学生可以促进多少消费、拉动多少内需,带动多少教师、行政后勤辅助人员就 业,那就要中国的内需专家去计算了。
    思来想去,这件事比较难。当年恢复高考招生时,还差两个月时间就到开学日期了,可以说各方面连基本的准备都没有,邓小平他老人家就敢拍板,当年就搞,这事就办成了。现在要扩大招生,困难肯定是有的,但肯定没有当年那么大的困难,问题是教育部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我把建议缩小到北京,我们这里今年是否可以扩招一批走读生呢?
    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报名总数为100335人,全国统考和高职单考单招总数比去年减少17000人。目前根据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北京高考录取率有望达到80%,而去年高考录取率是75.9%。
    由以上数据研判,大概有1万多人考不上大学。以北京之大,这1万多人减去复读生,就业压力也并非十分巨大。但是,他们要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竞争就业岗位,差着4年火候。他们只能与同年龄的同学比拼了。
    这1万多名高考落榜生,与考上大学的同学相比,有点差距,差距不会太大。高中三年能够读完,有实力考大学,能差到哪去呢?当年钱钟书考 进清华,数学才15分,这些同学未必个个数学15分吧。我们的落榜生,不过是大学招生名额有限而造成的落榜,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因为各种非智力因素而一 时考糊了,并不说明学习能力差。假如不是因为招生名额和大学师资、住宿等条件的限制,让这些落榜生去读大学,我不敢说100%都能够合格毕业,99%是可 以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绝无问题。这里还排除了一些大学“严进宽出”的因素。高考时差几十分,经过4年的大学认真苦读,完全可以补上。
    以北京的大学之多,一个大学多收百八十人,一个系多招几个人,教室里挤一挤,应当也不是问题。惟有住宿的问题,不能全由学校解决,实行走读或有条件的家庭校外租房,自己是可以解决的。倘若政府有财力,可以适当补贴一点交通费或住宿费。
    我们不妨搞个调查。当年林乎加同志当北京市长时,北京招了一批走读生,这些人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与非走读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我认识一些当年的大学走读生,个个都不错,如今都是国家有用之才。
    农民种地有一句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还不够快,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发达国家 和地区,上大学就像上高中一样普及了,我们上大学还这么难呢。关键的问题是,今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孩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不让他们 去读大学,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前程。

“论《北京晚报》苏文洋的以扩招拉内需”有一篇评论

  1. 50° 评论道:

    教育已经高度产业化。扩招完全可以扩大消费的。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