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诸葛亮”与“二律背反”
关于诸葛亮的“二律背反”问题
文/天路客
大家都知道,康德有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后来又有人引申出了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说到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个情理结构的“二律背反”的局面。岂不是常常听到“理无可恕,情有可原”的话?这样的话甚至可以在县太爷的大堂上听到。
现在,看看关于诸葛亮的“二律背反”问题哈: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象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他们认为孟获是联合许多山峒的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反抗诸葛亮的民族英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注]
——————————————
注:最后一段引自马南邨《燕山夜话 四集 三种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