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写成后,打算参加新语丝网络科普奖的评选。目前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提纲,重点在于观点的阐述,要定稿还需要补充很多事例和其他证据,所以欢迎您参与讨论,但是请勿转载此文。
本文的副标题是“人类非理性的由来”。每一节末尾会注明最新一稿改定的时间,红色的文字是与上一稿不同的部分。
有一个公司职员,有一天早晨的经历是这样的:六点钟天刚亮的时候,他被自己昨晚定的闹钟惊醒了。可是此时他困意仍然很浓,于是从被窝中伸出一只手来,看都不看就把闹钟关了。到了七点钟,虽然没有闹钟的声音,他却自然睡醒,于是下床洗漱。洗漱完毕,他感到肚子饿了,便从冰箱中取出牛奶和面包,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他取出的面包有点多,没有吃完就饱了,于是他把剩下的面包重新放回冰箱冻起来。吃完早饭,他简短地上了一会儿网,并在网上搜索世界十大富豪的名字。在确认其中没有自己的名字之后,他关闭电脑,穿好外套,拿起公文包,抖擞一下精神,便出门上班,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我上面虚构的这段公司职员的早间生活,除了最后那个在网上搜索富豪的名字的片段取自一个网络笑话外,其他的都采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果你觉得这样的经历和你自己的经历多少有点相像,那是不足为奇的。也许很多人已经厌烦了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想要追求一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那么我想说,其实就在这段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人类最古老的五大欲望中,有四大欲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之所以说这五大欲望最古老,是因为它们的前身在38亿年前、地球上还只有单细胞生物的时候就出现了——不知道我这样说会不会让你眼前一亮?
在这段小故事中体现的四大欲望是生存欲、节制欲、物欲和奋斗欲。具体说来,六点钟这个公司职员被闹钟惊醒时,因为还很困,于是他本能地关掉了闹钟,继续睡觉。从生理学上来说,人感觉到困意是因为睡眠不足,因而引发了内分泌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对大脑产生刺激便使人感到了困意。长期睡眠不足是会影响健康的,健康长期受损,人的寿命就会缩短。因此,出于生存的欲望,这个职员会本能地不让自己睡眠不足,这就是他关掉了闹钟、使自己昨晚定的早起计划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
七点钟的时候,他的睡眠已经足够,内分泌恢复到清醒时的水平,于是不用闹钟也能自然醒来。这种能够控制自己其他欲望的欲望就是节制欲。人的睡眠之所以有节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必须保证一天内有足够的清醒时间,用于从事进食或其他对生存来说必不可少的活动。所以节制欲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为生存欲服务的,它是生存欲的衍生欲望。
接着,这个职员感到肚子饿了,我们说他有了食欲。食欲和睡眠的欲望一样,都是生存欲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为人不吃东西就会饿死,这个朴素的道理自然不用我多说。不过,食欲和睡眠欲还不同。人有睡眠的欲望时,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的借助就可以自我满足;但是人有食欲时,必须借助外物(食物)才能得到满足。因此,食欲是一种物欲,所谓物欲,就是想要得到某物的欲望。除了食欲,人们对衣着、住宅、私车、金钱等等物质的欲望也都是物欲,所需求的物体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有利于健康、生存,所以物欲无疑也是生存欲的派生形式。
但是,在他还没有吃完取出的面包之后就觉得饱了,这种饱足感又是节制欲的体现,是对食欲的节制。人的食欲也要有节制,其原因不难想见:如果不停地吃东西,最终一定会把肠胃撑破;即使不撑破肠胃,过量的摄食也会加重身体负担,结果仍然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不过,这种对食欲的节制,和上面对睡眠欲的节制一样,只不过是出于人体的本能。这个职员把吃剩的面包放回冰箱而不是丢进垃圾筒,从而节省了食物,也就节省了买食物所需的金钱,这种节制欲才不仅仅是本能,而是一种在本能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的有意识的行为(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似乎是不假思索就这样做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种“高级”的节制欲,和“低级”的节制欲一样,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生存欲——如果节省了金钱,就可以提高自己劳动的效率,也就是说,获得同样多的物质只须较少的劳动就可以了;少劳动却多收获、多享受,会让自己内心感到幸福,换句话说,会让自己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既然和生理健康一样都是健康,那它当然也有利于生存啰!
这样说来,不劳而获无疑最让人感到幸福,可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美事!我们都知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于他人是不现实的,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理想的办法还是自力更生,亲自劳动创造财富。这就是四大欲望的最后一个了——奋斗欲。这个职员在出门上班前抖擞一下精神,正是他的奋斗欲的体现。更何况,奋斗欲除了可以自我满足物欲,还让节制欲有了另一个层面的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他在尽力之后能创造的财富也总是有限的,这样一来,人就必须控制自己的物欲——不管是生理上的物欲(如食欲)还是心理上的物欲——否则他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使生理或心理处于非健康状态,最终威胁到自己的生存。这个职员确定自己不是世界十大富豪,于是出门上班,正是这种不求非分之想的节制欲的体现。
现在你知道了,在上面提到的四大欲望中,生存欲是最基本的,节制欲、物欲和奋斗欲都是从它衍生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要说,在38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单细胞生物时代,这四种欲望的前身就已经存在了呢?
要证明这一点,需要先引入一个假设:人的内心世界不是突然有的,更不是神灵赐与的,它是随着人类祖先体质的进化一步步地进化来的。这就是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由于人的内心世界不是有形之物,我们无法通过化石验证这一点,所以这个假设不像进化论本身那样已经被科学界公认为事实,它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点信仰的味道。不过,如果相信世界是唯物的,意识依赖物质而存在,那么这个假设显然是由进化论出发而必然得到的推论,所以它的真实性在这整个唯物论的框架中应该也是不容置疑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办法可以间接地验证这个假设的真实性,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生物行为的比较研究,通过生物行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来推测人类心理的演化过程。就拿上面说的出于奋斗欲的那种节制欲来说吧,它和蛇的摄食行为是很相似的。很多蛇可以捕捉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并把它囫囵吞下,结果把自己的肚子撑得大大地鼓起来。“贪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蛇的摄食行为给我们留下的主观印象。然而,这个主观印象完全是个大大的错误,因为蛇其实一点也不贪心。摄食之后的蛇,可以一连数天甚至数个星期不再进食任何东西,人类是无论如何办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蛇和人的不同仅仅在于是把几天或几周的食物一顿吃下,还是分成许多份一天三顿;在让自己的“食欲”受个体能力的节制方面,蛇和人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如果蛇真的“贪心不足”,那它就应该每天都吞吃一只巨大的猎物——只要它敢这样做,可以预料,不出几天它就真的会撑死!
我上面把“食欲”打了引号,是因为严格说来,欲望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感受,它只存在于具有心理活动的高等动物的内心世界中。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只有人类有内心世界,并且把它当成是人异于禽兽的特征。但是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大大动摇了这个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想法,至少对于我们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毛猩猩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它们肯定是有内心世界的。对于动物怎么样就算有内心世界,历来争论不休,最严格的判定标准是看它有没有自我意识,因为在我们的常识中,内心世界总是围绕“自我”打转的。现在有很多实验都证明三种猩猩是有自我意识的,所以即使按这个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它们的内心也已经和人无异。更宽泛的说法是,只要有意识,就有内心世界;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有专门的神经系统,就有内心世界。但就算按这种最“动物福利”的说法,单细胞生物、植物和真菌这些低等生物也肯定是没有内心世界的,也就谈不上有欲望。
然而,否定低级生物欲望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这些生物的行为的目的性。我们看到蓝藻泛滥、植物开花、真菌释放孢子,这些行为无疑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因此它们看上去似乎也有一定的目的。其实更严格的说法是,这些低级生物的行为具有目的性。目的性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目的性,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因果性。如果你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植物开花是为了结果、结果是为了传播种子”这样的“目的论”式的说法,那么你也许会喜欢下面这种等价的说法:看到植物结果,说明它必然开了花;看到植物传播种子,说明它必然结了果。
既然把这种目的性叫做“必然的因果性”更准确、更不容易引起误解,那为什么我还要叫它目的性呢?这是因为,高等动物的欲望、目的,正是从低等生物生命活动的目的性中演化出来的。一开始,低等生物没有内心世界,它们的生命活动只是遵循着一些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目的性;等到这些生物进化成为具有内心世界的高等动物之后,这些因果性便“投射”到了它们的内心世界里,于是就在其中发展出了欲望、目的。低等生物生命活动遵循的那些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生命规律,便是欲望的前身。
如果你终于耐着性子看完了我这一大段的枯燥说教,那么你可以轻松一下了,因为下面我要试图说明,原始单细胞生物遵循的哪些生命规律是上面提到的四大欲望的前身。
生命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二是把新物质、新能量摄入生命系统,把老物质、老能量丢出生命系统。对单细胞生物来说,酶系统实现了第一个方面,而生物膜系统实现了第二个方面,即通过细胞膜把生命系统和环境隔开,从环境中获取新物质、新能量,再把老物质、老能量返还给环境。单细胞生物在实现新陈代谢之后,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实现了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只要环境不发生过于剧烈的变化,生命体就可以尽量维持所谓的“内稳态”(类似于人体的健康)。一个能尽量维持内稳态的生命体,自然可以较长时间地存在(类似于人的长寿)。这便是人类生存欲的由来。
生命既然要进行新陈代谢,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摄取新物质、新能量。这就是物欲的由来。可是,这种摄取不是毫无节制的,必须以不致干扰内稳态为前提。这就是节制欲的由来。最后,最古老的单细胞生物毫无疑问是自养生物,它们只能“自力更生”制造养分,这就是奋斗欲的由来。所以,从单细胞生物出现的第一天起,上面提到的四大欲望就已经有了雏形。随着生物不断进化,那些单细胞生物原本极为简单的生命活动规律,也便不断发展、丰富,最后终于投射在人类的内心世界中,成为生存欲,成为节制欲,成为物欲,成为奋斗欲。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自然不难知道,贵生(爱惜生命)、节制、致富、个人奋斗之所以是很多人类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原则,正是因为它们分别可以满足生存欲、节制欲、物欲、奋斗欲这四大欲望。如果我们再意识到生存欲又是这四大欲望的根本,奋斗欲是物欲的保障,对物欲的节制又必不可少,自然不难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只有那些信奉“工作是美丽的”的社会才最有朝气,为什么贪得无厌、毫不知足的人最终往往会有悲惨的结局,而另一些不贪婪的人虽然生活清苦、却能发自内心地自得其乐。正是我们38亿年前那些不起眼的单细胞祖先,为我们打造好了这些道德,规定好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跨越千古,向这些祖先们敬个礼吧!
2009.05.30-31初稿
2009.06.0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