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师,终生为仇
【注一:本文不讨论老师一点都不负学术责任,不从学业上指导研究生,却让学生给自己的私人公司打工的情况】
【注二:本文也不讨论导师本身就不会做科研,没有能力且现实中也不指导学生的情况】
【注三:本文讨论的是正常情况,即:导师有足够的能力指导,自己知道科研的前沿问题,而学生自己也有能力学习,并不存在现实困难。】
【注四:其实,很多学生恨老师也许有积累,但是多数产生仇恨的理由很奇怪。】
【举例:我自己有过一个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找工作前他写了一个在我这里学习的证明,让我签字,我看后告诉他你在我这里有了很多经历,有比你写的这两件事还重要的,为什么不都列举上呢?这样吧,你回去修改一下吧,然后拿过来我再签字。结局是:他毕业后到了北京的一家大学工作,从此再也不理我了。我自己都很奇怪,后来才知道,不理我的响当当的理由是“陈老师在我找工作的重要关口竟然不给我签字推荐”,我真是无语啊————】
今天的导师和学生都应该检讨自己。
那天和同事讨论为什么华罗庚的学生们谈及华老泪流满面的问题,应该说,都70多岁的老头了,这个泪是真诚的,无任何表演之可能性,也没有必要。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以前华老对待学生或者助手,是严格到苛刻,这个苛刻甚至到生活的细节。而且,后期的华先生也多在做各类企业项目,按照华老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你们此时跟我,成名成家的机会基本没有了,因为做管理和数学不一样,肯定不会出什么多大的科研成果来。
等等等等,这些也都是有言在先的。
是啊,他们咋就不恨华先生呢?
我们就在那里天马行空地推断,有以下几个推断结果:
1,当时的人根本没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不跟随华老,还不如跟随呢?也就是说,只有跟和不跟两个选择,而两者优劣明显。
2,没有师生的“离婚”机制。即便可以离婚,之后也无留爷处,所以轻易不敢走人。
3,跟华老能学到东西。
4,跟华老能多见世面。
5,干活累点也不是不能忍受。
6,团队第一、个人第二的做法是整个社会环境皆然。
同时,我觉得,所谓华老的个人魅力之类的东西都是对于选择价值不大的东西,因为再有魅力的学者,你跟上一年,那魅力也基本没了;如果跟随三年,更会如此。还是环境与个人选择。
在那个年代,虽然说很难有其他选择,但是,科学界你一定不跟某个人做,那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还不是跟不跟毛主席这样的路线问题,更何况,华先生连共产党员都不是呢。
那么,今年的师生关系怎么就最后会成仇敌呢?而且这似乎是普遍现象。曾教授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没有抱怨过导师,而且觉得抱怨导师是很奇怪的现象,而今天的情况,她认为是:从学生的角度说,如果导师指导过度,则学生会抱怨导师使用廉价或无偿劳动力;而如果你不指导,则学生那里的反应就会是不负责任。
如此,怎么才是最佳状态呢?我的理解是:
当学生想干点啥的时候,你就让他们干点;如果累了不想干了,就别让他们干,自己亲自来干。总之,以学生为本,他们怎么舒服导师就怎么指导。如果学生自己做不出东西来,老师还可以代替他们做。学生想出国,导师抓紧时间联系自己在海外的朋友给提供个机会;如果学生想工作,导师第一时间给他们找自己在国内的渠道,给安排多个好位置让选择选择。
如此,是不是师生关系就和谐多了呢?
怕就怕多年以后:
1,导师从来没有让我们独立锻炼,都是当保姆,使得我们成长的时间拖后了很多,后来的研究也完全是自己悟出来的,原来跟导师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2,我们遇到困难,出来都是导师来解决,谢谢老师,但是离开老师后还是会困难,我们解决起来却难了很多,因为没受过训练。
3,对外交往,因为我们幼稚,从来都是导师去做,结果,连和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没练出来。
4,从来没有参与过项目,也没有组织过活动,当时是没累着,可是也没见着世面。以后见了这样的场面还是露怯。
5,老师和我妈一样,烦死了,离开他真是幸运。
6,我们离开了导师之后,导师再也不管我们了,连科研经费都不帮我们申请,要知道,我们在他手底下干活的时候,钱也没少挣,还老坐飞机出差。
今天,我觉得如果在某些年节的时候,学生还能想着我,发个短信邮件啥的,就很感动的样子。要知道,当年俺们是狠命地“使”过他们的,而且一旦发现有不懂事的行为,立刻就是一顿训。如果工作没有做好,也会训。我的理由还似乎挺充分,说什么“这样好让你们成长得快些”,云云。
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眼睛里,还是很值得成为仇人的。
也所以,这几年过去,再遇到阳奉阴违或者根本不吃你那一套的学生,我已经学会了直接放弃。
怎么做就随他们的便吧,导师真是无能的导师。
看到徐坚老师的博文说到自己坚决不要不硕博连读的学生,有人还留言表示反对,我觉得很诧异,你如果想了解导师,可以用很多渠道,如果是因为跟这个导师没前途,没自由,你可以最初的时候就不选择啊。怎么会把违背自己的诺言当成正常的现象呢?
人家导师已经说了,如果你硕士毕业就想走人,则现在我就不要你,你可以选择其他老师。
可是,那时候“上”才是唯一重要的,上完之后留不留还可以以后再说,于是抓紧答应下来,根本没有想过背信弃义的后果。而事实上,真要违背诺言又能怎样?徐坚老师那么发狠说不行,那些学生不也轻易走人了吗?
也所以,愿意跟随我的学生,我也让他们抓紧时间认识我的其他弟子,告诉自己的学生在这个时刻尽量多说陈老师的坏话,千万别在人进来了之后大家全都后悔。那就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仇”了,与其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要不咱们也怪怪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里面一直没有把遵守承诺当成多要紧的事情,教给大家的多是“权变”,看利益曲线的走向,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可是,似乎我们又是在天天宣扬诚信呀。
德华兄写过多篇导师学生关系的文章,我深受启发,这里,也写上几句关于导师应该做到的:
1,当他还没有成为你学生的时候,告诉他(或者告诉他获知信息的渠道)跟你读书他会有哪些风险?【丑话说在前头】
2,在他成为你的学生后,在工作努力科研成果与自己的要求相差无几的基础上,让学生按时毕业。【有个“离婚”时间的预期】
3,尽量给学生发挥的机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但是,一旦发现人家不领情,立刻停止,没必要浪费精力,就当这个孩子你看错了算废了就是。【别给自己的未来增加后悔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