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原则性机理的认知方面

  俺们看来,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在运行规律分为四个层次:
  1,原则性机理
  2,原理性机理
  3,流程性机理
  4,操作性机理
  
  中国古人(老、孔、庄、列、周文王)给出来的全是原则性机理认知,潜龙勿用,嗯,就是别吱声,明白。怎么不吱声才能行呢?是一句话不说,还是只说废话,这个古人就不告诉你了,靠你自己的悟性。
 
  中医理论给出来的也是这类原则性机理。
  
  如果我们用个啥来描述这个原则性机理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性”,比如,“人本性”就是一个原则性机理,但是怎么以人为本?那只能凭乎一心了。救人一般是以人为本,可是杀人也可以是以人为本。
  
  西方的现代学科,其实给出来的是“原理性机理”,这个内在规律是可实验、可重复验证、可推广的。即便全其一生一辈子就一回,可是也能模拟一下。
    
  而“流程性机理”则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最优化的概念,我们知道原则,明白运行客观规律,怎么一步一步来的呢?那就是流程性可以说明的问题。
  这个东西强调最优,或者需要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给出最短路径最短时间和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设计。
 
  最后才轮到“操作性机理”,那就是具体怎么办,遇到约束怎么处理?遇到与设想的情形不一样的状态,怎么办?
 
  中国古人本来有人研究更多的科学性的东西,比如墨子,可是最后这些“子”被一个“孔子”给取代了,而孔子的东西基本都是些“原则性机理”的描述,而《道德经》、《易经》和《中医理论》却比孔子的东西还“原则”,这就举例最后的操作越来越远。孔子还是个可爱老头,喜欢和学生聊天,但是后面的这些人或者作品那就纯是从哲学到哲学,与现实世界再无直接关系。
  
  说无直接关系,也不是没有关系,有关系,但是距离现实世界的举例至少有“原理性机理”和“流程性机理”两个过程。
  
  可是,现实世界需要具体运作呀,怎么办?那就从原则直接到操作好了,一步可达,多好!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按照一个原则办事,但是办出来的结果差距十万八千里。
 
  对了,本文最开始的那一套玩意儿是我提出来的。我们正在把它形式化、模型化。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