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的署名问题【一】

  在科研成果的署名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太多的争端与冲突,今后也还是会继续出现,所以,在这一问题上进行比较好的梳理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介绍一下署名唯一原则,那就是根据贡献,没有第二种原则可言。

  一般地,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署名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样,如果两个人在同一篇文章上贡献相当,则可以一个为第一作者,一个为通讯作者。

  不过,我们国内有国情,很多单位根本不认可通讯作者,只认第一作者,这会造成很大问题,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促使老师和学生争夺第一作者的署名权,最后,很可能师生一场,反而因此而成为仇家。

  如果一个人的贡献相对较大,则当然可以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不过,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科越来越少,毕竟,科研很难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多数属于群体活动。

  如果多人在一个科研成果里的贡献很难区分,则也有解决方案,那就是在下面注明,从第一个作者到第N个作者大家的贡献是均等的。有很牛的学报上有这样的声明,不过显得有点可笑罢了——头5个作者对论文贡献完全一样,都是第一作者,这个未免也太巧了点吧。

  虽然我们前面说了唯一原则就是贡献,但是,大家对于科研成果贡献的多少却是可以争执的——你说你贡献大,我却觉得小,面对如此困境,如何解决?

  我想还是要看学科的不同,在数学学科中,往往想法是很重要的,在开始时有了一个好的想法,然后才能获得一个好的结果,那么,推导定理的人贡献大呢,还是想把问题和推导思想想清楚的人贡献大呢。我觉得,更应该是后者。

  据说,中国的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先生就是一个长于提出问题和想法,另外一个则长于完成推导过程。

  在很多实验学科里,想法的重要性就比实现要小,每个人总可以有N多的想法,可是,这些想法能否可能获得验证,却并不容易,设计实验很复杂不说,要重复做,最后还要整理分析结果,去除噪声干扰,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者的贡献更大一些。

  对于我相对更加了解的管理学科,则是想法远远大于实现,除非你做管理做到了数学家的风格上去,核心是推导和定理证明。

  对于管理学科再多说几句。

  首先,管理科学(也包括管理学,管理工程等)要使用到各类其他学科的工具,但是很少对其他工具进行革命性的改造,这也是所有其他学科都有改行做管理科学的原因。而这样的使用多是应用这些工具以解决管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难度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管理中有那些问题呢?简单列举几个:有些属于过程控制中的难题,有的是工艺上的问题,有些则是思路上没有更加开阔没有展开,有些则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不是最优的,产生了差池。

  这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在其他学科都是简单问题,我是说在假设条件比较完备的状态下,而在管理中所以成了难题,是因为存在一些没有想到的约束,和理想状态相比多了一些奇怪的环境条件约束。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约束下的最优方案确定或选择问题。如果你对于约束条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才会更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于是,谁是想出来这个主意的人,谁就是主要贡献者,做成果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