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机制的故事【8】

  我们一般都能够认可一个管理机制的设立有一个目标。

  机制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的一些制度上的安排。

  当然,机制要有一个主体,一般我们最多接触的是执行主体,就是为了达到那个设定目标而去实现机制的一个或一群人。

  除了执行主体之外,还要有客体,你的这个机制总要作用到某些人的身上,那些机制的作用对象自然就是客体。

  主体可以直接对客体进行作用,也可以通过间接作用,比如说介质。

  之前我所知道的驾校关于学员吃饭问题有这样的机制设计。

  目标:让学员去驾校办的食堂吃饭,以使驾校再学费外再挣点饭费。

  学员和驾校之间在吃饭问题上却是相互独立的主体,学员可以不去吃你的饭而改去吃附近小饭馆的饭,当然,如果学员自己乐意,也可以主动去吃。

  怎样让这些学员去吃呢,此时主体开始想机制了,那就是在你办理各种手续时候预先把饭费收一部分,最后执行多退少补的政策。

  学员交过报名费之后,按说这个费用可以不交,可是交了报名费就基本算是认可了这个驾校,被“绑架”了,退学的成本显得会有点高。因为相对于报名费,预收的饭费是个高阶无穷小,很多人交了也就交了。

  不过,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的机制不是好机制,因为客体明显就会对这样的机制有看法,有反感的情绪,所以,聪明的人设计机制不会采用这类方式。

  后来,驾校的“吃饭”机制又有所改变,开始采用利用驾校师傅诱使学员去食堂吃饭的做法,当然,师傅本人是免费的,否则人家也没有义务和动力去“为虎作伥”。

  这就将吃饭机制提升了一个档次,从学员的角度上说,师傅告诉你去哪里哪里吃饭,你如果不去,则一方面会担心学车过程中被“虐”待,甚或有其他类型的担心。总之,如果不顺从这一机制安排就很可能会有潜在的成本付出。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