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进人才还是先塑造环境?
那天在单位遇到一个同事,他说:又看到你跟人掐架了,你是土鳖派的,怕不太符合现在的政策走向。
我当时还奇怪,道:怎么说我是土鳖派的呢?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土学士,土硕士和土博士,可是觉得派别一说有点问题啊,我没有主动归什么派啊。他这么一说,好像我不主张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似的。
回顾下最近发生的很多身边的事例,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相当量的海龟一回国,在项目评审与申请等方面比土鳖还土鳖呢?符合国情的速度拿叫一个快,而打压新海龟的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土鳖,而是稍早一点回来的海归。
海归和海龟掐的程度比海归和土鳖掐得要厉害多了。
莫非,真是橘生南方则为枳?本来好好的人,一回来就一定要变样了?
俺们写过一文,说“对土鳖不好一定对海归不好”,希望还是先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而不是先用大海龟来说事。比如,项目申请的申诉机制,让土鳖被拒后和拒绝自己的人面对面地论上一论有何不可?人的良心只有在眼睛对眼睛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除了这些,还有别的机制需要我们好好考虑,比如——收入。西方发达国家也会吸引人才,冯-诺依曼就是被吸引去美国的,可是人家吸引人才不会用远高于周边同等职称人的薪水,也许会高一点,还能给点安家费。可是,几十倍的差距这个一定是饮鸩止渴的行为,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收入机制。
你如果想引进某某某,大家没有意见,您要聘他为一级教授,也没有意见。可是,其他一级教授的薪水就1万一个月,这位一下子就给8万,你觉得这合适吗?其他一级教授还是一级教授吗?要说,刚开始给2倍还可以理解,只多一倍嘛,人家新来毕竟人生地不熟,照顾照顾大家也理解,但是也不能长期如此吧,还是要有个过程,逐步把大家同等看待,一级教授的薪水就在XXX-YYY之间,YYY比XXX小于2。
先解决国内的问题,再用好的环境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才是正道和可持续发展之道。让行政官员们去通过各种渠道找人才、引人才,当时过境迁,再换个行政官员,承诺的事情就开始变化,甚至干脆就完全不一回事了,这难道就好?
到底谁阻挡了我们国家引进人才,不是也做着教授、研究员、副教授、讲师们的土鳖学者,而是那些今天一出,明天又变脸换一出的行政官员。
政策对土鳖好了,海归你都不需要到某地在某时专门开什么这招聘会那交流会去吸引,他们自己都会过来。即使有些还没想好来不来,你去专门定向去吸引它几十、几百个,也没啥大不了的,因为机会都摆在那里,最差的待遇(拿个土鳖的工资单给他看好了)也摆在你的面前,人家海外大人才会做理性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