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放弃了最后一点道德底线
中医放弃了最后一点道德底线
作者:天路客
现在中医的情况很多人都清楚,中医内人士更为清楚,这里不多说。
我想说的是,没想到他们不认真到如此程度,连仅有的一点传统都丢掉了, 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玩死了自己。
众所周知。天花粉为瓜蒌根,中医的经典里面也是这么说的。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北京)在概论一节偏偏把该药归为花粉类药物,自己都如此不认真如此“不学无术”,还让别人怎么信任你?是无知还是别用用心?教材是拿来教育人的,是不是更要应该严谨一些呢?否则,岂不成了误人子弟?
天花粉为瓜蒌根,即使炮制成粉末状来用也不是花粉类药!真是‘想当然’得离谱了。
想当然了,就没有底线了,没有责任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是越编越厚了,可是质量却是越来越差了,教材不应该是七凑八凑,胡编乱造出来的,编教材也不是为了挣钱,为了捞好处的,中医业内人士是否该反省一下呢?
钱花了不少,但是否也应该拿出点像样的东西来呢?还奇了怪了,中医的教材更新速度那是惊人的快,几年就一版,估计统编教材该编第十版了吧呵呵,统稿会开了一场又一场,主编换了一人又一人,主编学校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是,质量学识却不见长!
关于天花粉,检索如下:(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王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1.栝楼的根制成的粉,颜色洁白,状如白雪。如《本草纲目》[1]载:“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白药,瑞雪,义并近也。” 《本草乘雅半偈》[2]载:“ 根亦取大二三围者,去皮、捣烂,以水澄粉。”《中文大辞典》:“天花粉,栝楼根所制之粉。”
2.栝楼的根白色,色如白雪,粉性较强,故名天花粉。如《本草蒙筌》[3]载:“天花粉即栝楼根,挖深土者暴干,刮粗皮净咀片。”《本草求真》[4]载:“天花粉即栝楼根也。”《增订伪药条辨》[5]云:“花粉即栝楼根。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日掘者有筋无粉。入土最深,皮黄色白。”
3.栝楼根性寒如雪,功善清热,故有是名。如《本草乘雅半偈》载:“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解;根主散漫失于容平。糜不以热为因,以燥为证。顾天花、瑞雪之名,则思过半矣。”
4.栝楼根横切面有放射状天然花纹,故称天花粉。如《本草蒙筌》中有天花粉植物图和药材横切面图,图注云:“栝楼根名天花粉。内有花纹天然而成故名之。”
5.栝楼又名“天瓜”,采根可做粉,应为“天瓜粉”,讹为“天花粉”。《中国药学大辞典》[6]载:“天花粉:原名栝楼根。昔谓栝楼形象天瓜。本品系以蒌根捣汁澄粉而成,故名天瓜粉。后称天花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67.
[2]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79.
[3]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
[4] 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164.
[5]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16.
[6]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上海:世界书局,1934:186..
附:
天花粉(本词条来自网络)
[来源] 为葫芦科宿根草质藤本括萎Trichosathes Kirilowii Max- im的根。
[产地] 河南、广西、山东、江苏等地。
[采收] 春秋季采挖,洗去泥土,刮去外皮,切成段、块、片,用石灰水浸泡过,捞起晒至七、八成干,然后用硫黄薰白,再晒干或烘干。
[药材形性] 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5-lO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小孔(导管),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见黄色筋脉纹。无臭,味微苦。
[炮制] 原药放缸内,清水浸泡,春冬浸1夜、夏秋浸3-6小时,捞起于蒲包或竹箩内饮酒,每天淋水1-2次(夏秋要当心发粘),待润软后切O.3-0.4cm厚片,晒干。
敲块花粉原药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污秽,捞起晒干,用铁锤敲击成小块备用。
[成分] 含天花粉蛋白、多种氨基酸、皂甙。
[性味、归经] 苦、微甘、寒,入肺、胃经。
[功用] 清热生津、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胃热伤阴、烦躁口渴、唇舌干燥,消谷善肌、消渴,热毒疮癌、乳痈等症。
[处方名] 天花粉 花粉 瓜萎根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保贮] 晒干入缸甏内,防霉蛀。
[注意] 本品反川乌、草乌;本品质硬、最好在秋冬季加工,因夏春季浸润时久,易发粘发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