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一]
1910年,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数学家(没有之一),华罗庚先生,出生。
2010年,一个世纪过去,终于到了华罗庚先生的百岁诞辰。
因为我本人老在很多场合下自称华氏传人,而且还常自称所谓“正宗”传人,且是第三代(就差衣服上缀上三个布口袋了),而自称之下,总要有所为记,就准备好好地对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做个追忆。
说到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其实我并无多充分的资格去评述,毕竟我甚至连其本人都没有见到过,更不要说追忆和他相处的时光了。也就是说,这里的系列文章其实是在“论”华罗庚先生的最后20年,从我个人的认知角度去看华先生对于管理科学的贡献。
是以为记。
一、华罗庚先生最后20年之前的事
华罗庚先生对自己有个基本的总结,如下:
——20岁成名,30岁成家,40岁而声名震天下。
虽然这话看上去有点“大”,这事实上是非常贴切的。
且不说第一句,20岁成名,他从一个初中生到发表论文被慧眼识英才,被请到清华大学当资料员,然后又破格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师,接着到英国学习。其间尽管坎坷,却几乎没有被耽误。名气虽然不能和网络时代相比,一谷歌或百度就好几万个网页,当时在行内却是非常知名的。当然称得上“成名”。
30岁,由于英国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学科前沿并利用自己的智力解决了不少问题,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专家。
40岁,1950年,在伊利诺伊做教授的他回到国内,开始了对于中国数学界奠定基础性的一些作为。并在随后的日子里提拔了一大批人才,中国当代知名的数学家几乎半数以上都和华罗庚先生有关,可见其影响力。
我还知道杨乐先生在某次说到:自己没有能成为华罗庚先生的入室弟子而深感遗憾。
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了。
万哲先院士在山东大学数学院讲演的时候,提到中国人在运筹学(还是图论?我有点记忆不确切了)方面的第一篇论文是华罗庚先生最先发表的,而实际上,这样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多个学科的学者把自己学科的首创归因于华先生,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当时的数学系副主任苏淳博士(中国文革后首批18博士之一)邀请了一位俄罗斯的博士来合肥访问,这位先生说到自己还解决了华罗庚先生在概率论方面提出的一个公开问题。
除了用论文等影响学界外,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创立也直接来自华先生的远见。
这些华先生的早期论文和作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数学界乃至中国的其他学科方向。
当然,华先生赖以成名的可能还是数论,在这一领域,他是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界都不可回避的名字。
中国第一个得到数学界最高奖励——菲尔兹奖——的丘成桐先生多次提到华罗庚先生的贡献,说他在数论上的成就当然很高,但是他还有更高的成就,那就是在多复变函数论上的创举,那是华先生创立的学科,世界的多复变领域的学者都是沿着华先生开辟的道路前进的,这个伟大和仅仅解决了几个公开问题不可同日而语。
也因此,因为华先生的百岁诞辰,很多学科方向都会拿出很大的精力来纪念他。我甚至都可以断言,明年将会是一个到处充满华先生名字的科学界“华罗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