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博客 2025-10-28T00:26:53Z Lyceum http://xysblogs.org/feed/atom.php/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 <![CDATA[胡锡进得了什么病?吃错了什么药?]]>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14606 2025-10-27T12:16:20Z 2025-10-27T12:16:20Z 胡锡进发了两个帖子抱怨他生病了,说他发烧了一整夜都睡不着,很奇怪为什么大热天的还会发烧。第二天醒来了说病好了,去吃了午饭,而且还录了节目,但是吃完晚饭回家又不行了,拿出温度计一量,又是38度,然后就又很奇怪,大热天的怎么会有细菌、病毒,难道是中了台毒吗?还晒了他吃的药。

 

胡锡进究竟得了什么病呢?因为他只说他发烧,没有说还有别的什么症状,所以我们没法肯定他究竟得了什么病。很多种病都会让人发烧,最常见的有两种病,消化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如果消化道感染的话,人们会抱怨拉肚子、肚子疼而不是发烧,而胡锡进只抱怨他发烧,更可能是呼吸道感染。

 

胡锡进很奇怪为什么大热天会有细菌、病毒,其实大热天也会有细菌、病毒,特别是对细菌来说,天气热了,细菌反而容易繁殖。病毒在大热天虽然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会比较短,但是同样也会有。

 

之所以有人会认为大热天不应该有细菌、病毒,是因为在天冷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留下的印象。但是在秋天、冬天人们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是因为天气冷了人们习惯在屋里呆着,而且还要把窗户给关严了,怕风吹进来,不通风,病毒容易在室内传播。另外,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病毒在体外生存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在秋冬病毒更容易传播,呼吸道感染也就比较多。

 

这不等于在夏天就没有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现在天气一热大家都习惯就在室内开空调呆着了,开空调也要把窗户都关严,同样也容易导致病毒传染,比如说新冠。新冠每年都有两次传染高峰,一次就在夏天,另一次在秋冬。今年夏天新冠同样在传。胡锡进也有可能是被新冠感染了,只不过因为他以前已经被新冠感染过了,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再次被感染症状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他就没有想到是被新冠感染。

 

胡锡进虽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但是却自己找药吃,晒出了三种药。因为他没有去看过医生,这应该是他存在家里的药。从他晒出来的这三种药来看,胡锡进应该是觉得自己感冒了。我们就从呼吸道感染的角度来看胡锡进吃的这三种药有没有必要吃。

 

胡锡进是中西医结合,觉得自己病了就什么药都吃,西药吃,中药也吃。其中一种药是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听这个名称就知道它是要专门治感冒的。中药里现在知道能够对感冒有疗效的只有一种麻黄,它能够缓解感冒的症状,后来国外就从麻黄里提取出了有效成分麻黄碱,用在西药的感冒药里,用来缓解症状。现在一般用的是更安全的拟麻黄碱,不再是从麻黄提取的,而是合成的,对麻黄碱进行了改造。

 

金花清感颗粒里有十几种中药成分,什么都往里面加,里面的确也有麻黄这一味药,但是那么多的成分在里头,麻黄的量应该是很少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量更少了,那一点点的麻黄碱应该是不会起到缓解感冒的作用的。所以吃什么金花清感肯定是清不了感的,第一,骗钱,第二,加了一大堆的中药,增加了不良反应以及慢性毒性的风险。如果你吃了中成药感冒药,觉得有效,感冒症状缓解了,我敢说里面偷偷加了西药成分。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药希刻劳,这是一种西药,它的有效成分是头孢克洛,是一种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杀死不了病毒,而且某一种抗生素只能杀死某一类或某几类的细菌,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够杀死。胡锡进连自己得的是什么病都不知道,不知道是病毒引起的还是细菌引起的,如果是细菌引起的也不知道是哪一种细菌引起的,就去吃抗生素,这就是在滥用抗生素,只会增加不良反应和慢性毒性的风险。特别是如果他真的得的是感冒,那是病毒引起的,更不应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第三种药泰诺,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能够起到退烧和镇痛的作用。如果得了感冒,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或者得了新冠,发高烧、头疼,觉得很痛苦,吃泰诺是可以的,只不过它只是在缓解症状,让你觉得舒服一点,并不会真正治病,杀不死病毒。

 

而胡锡进说他发高烧,但是只是38度,38度算得了什么高烧啊。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没有必要吃泰诺退烧。我以前科普过的,不要一发烧就要吃药退烧,如果发烧能够挺过去的话,反而有助于杀死体内的病毒、病菌,能够缩短病程。

 

所以胡锡进自己找来吃的这些药没有一种是值得吃的,是乱吃药。

 

我还注意到他吃的那两种西药,希刻劳是礼来公司生产的,泰诺是强生公司生产的,全都是国外的大药厂生产的药。所以你别看胡锡进老是在标榜自己多么爱国,号召大家用国货,但是自己一生病了要吃药还是信不过国货的,信不过国内自己生产的仿制药,还是要去吃进口的国外大药厂的药。连非常普通、很常见的药,他也信不过国内的仿制药,可见多么虚伪吧。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胡锡进缺乏医学常识,连大热天会有细菌、病毒,会发烧都不知道,但是,他就敢自己当医生,敢给自己开药方找药吃,能找到的药都吃,可见他有多么的自信吧,对自己一点都不懂的事情是十分的自信的。

 

在别的事情上,他同样表现得非常自信,同样是无知无畏。比如说时事评论,他认为他比谁都了解中国,号称要从他这里读懂中国。不只是认为自己比谁都懂中国,他也认为自己比谁都懂美国、国际形势,所以经常要为中国、美国、全世界指点迷津,要开药方,指明方向。

 

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他指明的方向,相信他开出的药方呢?难道是因为他脑子特好使,特别聪明,智商超过了180吗?在我看来,他的智商可能连80都不到,经常胡说八道,说一脑子浆糊浆的话,没有条理,没有逻辑性,经不起推敲。凭什么我们相信他?难道是因为他掌握的资料、信息多吗?他对美国有比我了解吗?我为什么要听他对美国的评论和指点呢?

 

胡锡进以前当环球时报的总编辑,算是一个厅级干部,还有一点内部的渠道能够了解一点中国政府的内幕,中国政府可能有时候也会通过他这个渠道透露点内部的消息,所以国外曾经一度把胡锡进当成了一个半官方的传声筒,他以前发的那些英文的推文还特别受重视,号称能够影响到华尔街股市。

 

但是后来他退休了,这条渠道没有了,而且很显然中国政府在他退休之后不再利用他这条渠道来发布信息了,因为他曾经发了政治不正确的评论被禁言过,证明了他是失势了。

 

那么他对中国的了解也就不比一般的人更强了,他能够掌握的信息,别人也都能够看到,说不定看得比他还要多,更不要说国际的信息、美国的信息了,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为什么要相信他给全世界指明的方向呢?

 

可见他有多么的自信吧。所以胡锡进这一次究竟得了什么病,我们没法确信,但是胡锡进有自恋症,这是可以确信的。他还有受迫害妄想。他说了,大热天怎么会有细菌病毒,难道是中了台毒?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是为什么自己生病了却会想到是中了台独呢?政治斗争这根弦蹦得这么紧,谁生了病会觉得是遭到了什么台独的迫害,这不就是得了妄想症吗?

 

他如果真的中了台毒,那么以后他是不是就成为了一个台独分子了?

 

2025.8.28.录制

 

2025.9.12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 <![CDATA[胡锡进得了什么病?吃错了什么药?]]>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archives/14605 2025-10-27T12:15:12Z 2025-10-27T12:15:12Z 胡锡进发了两个帖子抱怨他生病了,说他发烧了一整夜都睡不着,很奇怪为什么大热天的还会发烧。第二天醒来了说病好了,去吃了午饭,而且还录了节目,但是吃完晚饭回家又不行了,拿出温度计一量,又是38度,然后就又很奇怪,大热天的怎么会有细菌、病毒,难道是中了台毒吗?还晒了他吃的药。

 

胡锡进究竟得了什么病呢?因为他只说他发烧,没有说还有别的什么症状,所以我们没法肯定他究竟得了什么病。很多种病都会让人发烧,最常见的有两种病,消化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如果消化道感染的话,人们会抱怨拉肚子、肚子疼而不是发烧,而胡锡进只抱怨他发烧,更可能是呼吸道感染。

 

胡锡进很奇怪为什么大热天会有细菌、病毒,其实大热天也会有细菌、病毒,特别是对细菌来说,天气热了,细菌反而容易繁殖。病毒在大热天虽然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会比较短,但是同样也会有。

 

之所以有人会认为大热天不应该有细菌、病毒,是因为在天冷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留下的印象。但是在秋天、冬天人们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是因为天气冷了人们习惯在屋里呆着,而且还要把窗户给关严了,怕风吹进来,不通风,病毒容易在室内传播。另外,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病毒在体外生存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在秋冬病毒更容易传播,呼吸道感染也就比较多。

 

这不等于在夏天就没有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现在天气一热大家都习惯就在室内开空调呆着了,开空调也要把窗户都关严,同样也容易导致病毒传染,比如说新冠。新冠每年都有两次传染高峰,一次就在夏天,另一次在秋冬。今年夏天新冠同样在传。胡锡进也有可能是被新冠感染了,只不过因为他以前已经被新冠感染过了,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再次被感染症状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他就没有想到是被新冠感染。

 

胡锡进虽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但是却自己找药吃,晒出了三种药。因为他没有去看过医生,这应该是他存在家里的药。从他晒出来的这三种药来看,胡锡进应该是觉得自己感冒了。我们就从呼吸道感染的角度来看胡锡进吃的这三种药有没有必要吃。

 

胡锡进是中西医结合,觉得自己病了就什么药都吃,西药吃,中药也吃。其中一种药是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听这个名称就知道它是要专门治感冒的。中药里现在知道能够对感冒有疗效的只有一种麻黄,它能够缓解感冒的症状,后来国外就从麻黄里提取出了有效成分麻黄碱,用在西药的感冒药里,用来缓解症状。现在一般用的是更安全的拟麻黄碱,不再是从麻黄提取的,而是合成的,对麻黄碱进行了改造。

 

金花清感颗粒里有十几种中药成分,什么都往里面加,里面的确也有麻黄这一味药,但是那么多的成分在里头,麻黄的量应该是很少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量更少了,那一点点的麻黄碱应该是不会起到缓解感冒的作用的。所以吃什么金花清感肯定是清不了感的,第一,骗钱,第二,加了一大堆的中药,增加了不良反应以及慢性毒性的风险。如果你吃了中成药感冒药,觉得有效,感冒症状缓解了,我敢说里面偷偷加了西药成分。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药希刻劳,这是一种西药,它的有效成分是头孢克洛,是一种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杀死不了病毒,而且某一种抗生素只能杀死某一类或某几类的细菌,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够杀死。胡锡进连自己得的是什么病都不知道,不知道是病毒引起的还是细菌引起的,如果是细菌引起的也不知道是哪一种细菌引起的,就去吃抗生素,这就是在滥用抗生素,只会增加不良反应和慢性毒性的风险。特别是如果他真的得的是感冒,那是病毒引起的,更不应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第三种药泰诺,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能够起到退烧和镇痛的作用。如果得了感冒,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或者得了新冠,发高烧、头疼,觉得很痛苦,吃泰诺是可以的,只不过它只是在缓解症状,让你觉得舒服一点,并不会真正治病,杀不死病毒。

 

而胡锡进说他发高烧,但是只是38度,38度算得了什么高烧啊。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没有必要吃泰诺退烧。我以前科普过的,不要一发烧就要吃药退烧,如果发烧能够挺过去的话,反而有助于杀死体内的病毒、病菌,能够缩短病程。

 

所以胡锡进自己找来吃的这些药没有一种是值得吃的,是乱吃药。

 

我还注意到他吃的那两种西药,希刻劳是礼来公司生产的,泰诺是强生公司生产的,全都是国外的大药厂生产的药。所以你别看胡锡进老是在标榜自己多么爱国,号召大家用国货,但是自己一生病了要吃药还是信不过国货的,信不过国内自己生产的仿制药,还是要去吃进口的国外大药厂的药。连非常普通、很常见的药,他也信不过国内的仿制药,可见多么虚伪吧。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胡锡进缺乏医学常识,连大热天会有细菌、病毒,会发烧都不知道,但是,他就敢自己当医生,敢给自己开药方找药吃,能找到的药都吃,可见他有多么的自信吧,对自己一点都不懂的事情是十分的自信的。

 

在别的事情上,他同样表现得非常自信,同样是无知无畏。比如说时事评论,他认为他比谁都了解中国,号称要从他这里读懂中国。不只是认为自己比谁都懂中国,他也认为自己比谁都懂美国、国际形势,所以经常要为中国、美国、全世界指点迷津,要开药方,指明方向。

 

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他指明的方向,相信他开出的药方呢?难道是因为他脑子特好使,特别聪明,智商超过了180吗?在我看来,他的智商可能连80都不到,经常胡说八道,说一脑子浆糊浆的话,没有条理,没有逻辑性,经不起推敲。凭什么我们相信他?难道是因为他掌握的资料、信息多吗?他对美国有比我了解吗?我为什么要听他对美国的评论和指点呢?

 

胡锡进以前当环球时报的总编辑,算是一个厅级干部,还有一点内部的渠道能够了解一点中国政府的内幕,中国政府可能有时候也会通过他这个渠道透露点内部的消息,所以国外曾经一度把胡锡进当成了一个半官方的传声筒,他以前发的那些英文的推文还特别受重视,号称能够影响到华尔街股市。

 

但是后来他退休了,这条渠道没有了,而且很显然中国政府在他退休之后不再利用他这条渠道来发布信息了,因为他曾经发了政治不正确的评论被禁言过,证明了他是失势了。

 

那么他对中国的了解也就不比一般的人更强了,他能够掌握的信息,别人也都能够看到,说不定看得比他还要多,更不要说国际的信息、美国的信息了,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为什么要相信他给全世界指明的方向呢?

 

可见他有多么的自信吧。所以胡锡进这一次究竟得了什么病,我们没法确信,但是胡锡进有自恋症,这是可以确信的。他还有受迫害妄想。他说了,大热天怎么会有细菌病毒,难道是中了台毒?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是为什么自己生病了却会想到是中了台独呢?政治斗争这根弦蹦得这么紧,谁生了病会觉得是遭到了什么台独的迫害,这不就是得了妄想症吗?

 

他如果真的中了台毒,那么以后他是不是就成为了一个台独分子了?

 

2025.8.28.录制

 

2025.9.12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 <![CDATA[中国不需要老科学家回去养老]]>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archives/14604 2025-10-26T11:23:10Z 2025-10-26T11:23:10Z 我上次批评了张益唐回到中国就胡吹神化自己,但是我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是在贬低张益唐的学术成就。早在大约十年前,我跟中国媒体合作做一系列的短视频介绍华人科学家,有一期就是专门介绍张益唐的。

 

但是还是有人认为我批评了张益唐就是在贬低他的学术成果,他们就是要把张益唐吹捧得特别高大上。我看到有人留言说,其实张益唐的数学成就、数学地位比陶哲轩还要高,如果张益唐是在年轻的时候做出了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成果,那么肯定能得菲尔兹奖。

 

张益唐因为年龄限制不可能得菲尔兹奖了,但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跟菲尔兹奖差不多一个级别的数学大奖还有几个,张益唐一个都没得到,他只是得了三个不是很重要的数学奖。陶哲轩则是拿奖拿得手软,包括拿了几个著名的数学大奖,难道这些颁发数学大奖的评委都不了解张益唐的数学地位吗?都是有眼无珠吗?

 

还有人说张益唐是文革结束之后在各个科学领域做出成就最大的中国人。我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于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都那么了解。在美国的中国人当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不少,现在数不过来了,但是张益唐连院士都还没当上,那么难道是美国科学院不知道张益唐的数学地位有多么高,也是有眼无珠吗?

 

所以中国人是很喜欢造神的,即使你肯定了他做出了重要的数学成果,也觉得你对他的评价不够高,一定要神化他,这也是张益唐到了中国就敢于神化自己的民意基础。特别是张益唐的经历很符合中国传统的一种理想,读书人的理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年的吃苦就有了回报,从此享尽了荣华富贵。

 

但是在美国是不行的,一个科学家再出名也很难成为大众明星。张益唐刚刚出名的时候,美国媒体有几家对他做了报道,并不是因为他做出的数学成果多么让人震惊,而是因为他是在58岁才做出了比较大的数学成果,非常罕见,所以就有了新闻价值。很快地也就没有媒体对此感兴趣了,并没有让张益唐从此就在美国家喻户晓。

 

在美国,一个科学家,特别是一个数学家,想要成为明星,家喻户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出了数学界,除了那些数学爱好者,有几个知道什么是孪生素数猜想?费马大定理可比孪生素数猜想著名多了,知道的美国人也要多得多,而且怀尔斯是把它证明出来的,当时也很轰动,报道更多,但是怀尔斯也没有因此就成了明星科学家。

 

所以一个华人科学家如果不甘寂寞的话,最好还是回国,特别是退休了,在美国基本上没啥事可干了,到中国去焕发第二春,去养老,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张益唐最后是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退休的,加州大学的退休待遇可好了,还可以到中国再领一份高薪,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人还有尊老的传统,觉得科学家越老越值钱,就跟老中医一样。其实科学家是老了就不值钱了,特别是数学家老了就更不值钱了,因为数学研究是最高级的脑力活动。这跟别的科学学科还不太一样,比如说实验科学其实对智力的要求没有像数学那么高,有一些生物学家,其实不是那么聪明,像饶毅智商并不是很高,可以说是一脑子浆糊,但是也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

 

数学就不行了,不是高智商的,做不出什么成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脑力必定会衰退,这是自然规律,没法抗拒。年纪越大,做研究也就越难。

 

数学跟别的学科不太一样的还有一点。实验科学可以剥削学生的劳动,很多科学家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也可以当包工头,找学生、博士后来做,最后署名就变成了他的成果了。但数学不行,没办法当包工头找人来替你干活。所以数学家年纪大了,上了70,要再做出什么大的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人说还可以带博士生啊。但是会做研究不一定就会带学生。张益唐在美国当了10年的教授了,但是他只带过两个博士生,一个现在在西点军校教数学,一个现在在做博士后,并没有表现出他特别会带博士生。带博士生也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年纪大了,就更难带博士生了。带一个博士生得花五年左右的时间,70岁了,能够带几年的博士生呢?

 

有些人说还可以去教书嘛。这方面也许张益唐有他的特长,毕竟在美国教了很多年的数学基础课。但是中国会缺教数学基础课的老师吗?即使缺的话,也用不着花高薪聘请一个老教授回国当数学老师。

 

所以高薪聘请一个老科学家回国,实际上就是给他一笔很高的养老金,让他养老,这钱是花得不值的。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例外,不妨高薪聘请某一个老科学家回国养老,那就是这个老科学家是学术界的领袖、领军人物,像陈省身、丘成桐,因为他们有很多学生,认识很多同事、同行,人脉很广,去了中国可以吸引很多人过去,是访学也好,是全职回国也好,这样就把中国的某一个学科带动起来了。但是张益唐有这样的人脉关系吗?没有。他本来就没有几个学生,更不要说一大堆的关系很好的同事、同行了。

 

中国人在国外已经当到了学界领袖这个档次的还是很少的,那是可遇不可求。要挖人,重点还是挖那些年富力强的科学家,而现在正是一个好时候,因为川普大幅度地削减科研经费,甚至把已经发下去的科研经费都给冻结了。连陶哲轩所有的科研经费都被砍掉了,整个夏天三个月都没钱拿,更不要说其他的数学教授了。研究数学的科研经费被砍掉了,对于做研究倒是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少拿钱,但是对于那些搞实验科学研究的影响就大了,没法做下去了,没钱了,还怎么做实验?

 

所以现在正是挖人的好时候。欧洲、加拿大就都在从美国大学挖人,中国比欧洲、加拿大有钱,更应该借此机会从美国大学挖人。

 

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我们可以从1945年算起,因为那一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前院长布什给杜鲁门总统递交一个报告,题目叫做《科学,无穷的边疆》,促使美国联邦政府从那之后投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给美国大学做科研,特别是做基础研究。

 

现在川普将这些科研经费砍的砍,冻结的冻结,对美国科学研究的打击是极其重大的。不只是他在台上的这四年对美国科学的打击非常大,即使他下台了,换了民主党的总统上台,要恢复也是很难的,并不是马上再把科研经费发下去就可以续上,有的项目从此就断了,有的则要从头再来。

 

对于世界科学来说,这是一大悲剧,但是对于中国科学是一个机会。川普的神助攻是在帮助中国科学伟大,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正是天赐良机。

 

2025.8.24.录制

 

2025.9.10.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 <![CDATA[中国不需要老科学家回去养老]]>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14603 2025-10-26T11:22:16Z 2025-10-26T11:22:16Z 我上次批评了张益唐回到中国就胡吹神化自己,但是我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是在贬低张益唐的学术成就。早在大约十年前,我跟中国媒体合作做一系列的短视频介绍华人科学家,有一期就是专门介绍张益唐的。

 

但是还是有人认为我批评了张益唐就是在贬低他的学术成果,他们就是要把张益唐吹捧得特别高大上。我看到有人留言说,其实张益唐的数学成就、数学地位比陶哲轩还要高,如果张益唐是在年轻的时候做出了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成果,那么肯定能得菲尔兹奖。

 

张益唐因为年龄限制不可能得菲尔兹奖了,但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跟菲尔兹奖差不多一个级别的数学大奖还有几个,张益唐一个都没得到,他只是得了三个不是很重要的数学奖。陶哲轩则是拿奖拿得手软,包括拿了几个著名的数学大奖,难道这些颁发数学大奖的评委都不了解张益唐的数学地位吗?都是有眼无珠吗?

 

还有人说张益唐是文革结束之后在各个科学领域做出成就最大的中国人。我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于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都那么了解。在美国的中国人当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不少,现在数不过来了,但是张益唐连院士都还没当上,那么难道是美国科学院不知道张益唐的数学地位有多么高,也是有眼无珠吗?

 

所以中国人是很喜欢造神的,即使你肯定了他做出了重要的数学成果,也觉得你对他的评价不够高,一定要神化他,这也是张益唐到了中国就敢于神化自己的民意基础。特别是张益唐的经历很符合中国传统的一种理想,读书人的理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年的吃苦就有了回报,从此享尽了荣华富贵。

 

但是在美国是不行的,一个科学家再出名也很难成为大众明星。张益唐刚刚出名的时候,美国媒体有几家对他做了报道,并不是因为他做出的数学成果多么让人震惊,而是因为他是在58岁才做出了比较大的数学成果,非常罕见,所以就有了新闻价值。很快地也就没有媒体对此感兴趣了,并没有让张益唐从此就在美国家喻户晓。

 

在美国,一个科学家,特别是一个数学家,想要成为明星,家喻户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出了数学界,除了那些数学爱好者,有几个知道什么是孪生素数猜想?费马大定理可比孪生素数猜想著名多了,知道的美国人也要多得多,而且怀尔斯是把它证明出来的,当时也很轰动,报道更多,但是怀尔斯也没有因此就成了明星科学家。

 

所以一个华人科学家如果不甘寂寞的话,最好还是回国,特别是退休了,在美国基本上没啥事可干了,到中国去焕发第二春,去养老,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张益唐最后是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退休的,加州大学的退休待遇可好了,还可以到中国再领一份高薪,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人还有尊老的传统,觉得科学家越老越值钱,就跟老中医一样。其实科学家是老了就不值钱了,特别是数学家老了就更不值钱了,因为数学研究是最高级的脑力活动。这跟别的科学学科还不太一样,比如说实验科学其实对智力的要求没有像数学那么高,有一些生物学家,其实不是那么聪明,像饶毅智商并不是很高,可以说是一脑子浆糊,但是也能够做出一定的成果。

 

数学就不行了,不是高智商的,做不出什么成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脑力必定会衰退,这是自然规律,没法抗拒。年纪越大,做研究也就越难。

 

数学跟别的学科不太一样的还有一点。实验科学可以剥削学生的劳动,很多科学家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也可以当包工头,找学生、博士后来做,最后署名就变成了他的成果了。但数学不行,没办法当包工头找人来替你干活。所以数学家年纪大了,上了70,要再做出什么大的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人说还可以带博士生啊。但是会做研究不一定就会带学生。张益唐在美国当了10年的教授了,但是他只带过两个博士生,一个现在在西点军校教数学,一个现在在做博士后,并没有表现出他特别会带博士生。带博士生也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年纪大了,就更难带博士生了。带一个博士生得花五年左右的时间,70岁了,能够带几年的博士生呢?

 

有些人说还可以去教书嘛。这方面也许张益唐有他的特长,毕竟在美国教了很多年的数学基础课。但是中国会缺教数学基础课的老师吗?即使缺的话,也用不着花高薪聘请一个老教授回国当数学老师。

 

所以高薪聘请一个老科学家回国,实际上就是给他一笔很高的养老金,让他养老,这钱是花得不值的。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例外,不妨高薪聘请某一个老科学家回国养老,那就是这个老科学家是学术界的领袖、领军人物,像陈省身、丘成桐,因为他们有很多学生,认识很多同事、同行,人脉很广,去了中国可以吸引很多人过去,是访学也好,是全职回国也好,这样就把中国的某一个学科带动起来了。但是张益唐有这样的人脉关系吗?没有。他本来就没有几个学生,更不要说一大堆的关系很好的同事、同行了。

 

中国人在国外已经当到了学界领袖这个档次的还是很少的,那是可遇不可求。要挖人,重点还是挖那些年富力强的科学家,而现在正是一个好时候,因为川普大幅度地削减科研经费,甚至把已经发下去的科研经费都给冻结了。连陶哲轩所有的科研经费都被砍掉了,整个夏天三个月都没钱拿,更不要说其他的数学教授了。研究数学的科研经费被砍掉了,对于做研究倒是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少拿钱,但是对于那些搞实验科学研究的影响就大了,没法做下去了,没钱了,还怎么做实验?

 

所以现在正是挖人的好时候。欧洲、加拿大就都在从美国大学挖人,中国比欧洲、加拿大有钱,更应该借此机会从美国大学挖人。

 

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我们可以从1945年算起,因为那一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前院长布什给杜鲁门总统递交一个报告,题目叫做《科学,无穷的边疆》,促使美国联邦政府从那之后投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给美国大学做科研,特别是做基础研究。

 

现在川普将这些科研经费砍的砍,冻结的冻结,对美国科学研究的打击是极其重大的。不只是他在台上的这四年对美国科学的打击非常大,即使他下台了,换了民主党的总统上台,要恢复也是很难的,并不是马上再把科研经费发下去就可以续上,有的项目从此就断了,有的则要从头再来。

 

对于世界科学来说,这是一大悲剧,但是对于中国科学是一个机会。川普的神助攻是在帮助中国科学伟大,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正是天赐良机。

 

2025.8.24.录制

 

2025.9.10.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 <![CDATA[毅然回国的张益唐真敢胡吹]]>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14602 2025-10-21T09:44:32Z 2025-10-21T09:44:32Z 美籍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今年70岁,从美国大学退休,在今年6月回国,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中国媒体说数学大师回归祖国了。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张益唐,网刊《知识分子》做了转载,被我看到。张益唐在采访时的表现,跟我以前揭露过的那些学术骗子没啥两样,都是满口胡吹,吹嘘自己多么伟大。

 

我又搜了一下,发现张益唐近年来频繁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也经常去中国的大学发表演讲,都是讲自己的经历,也都是在吹嘘自己,早就为回中国做好铺垫。

 

张益唐是因为58岁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的。他被认为是大器晚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以及在中国演讲的时候,却要把自己打扮成是一个神童,一个数学天才,甚至不只是数学天才,还是各方面的天才。

 

张益唐说,他从小就靠自学,没有人教他。他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很多汉字了,看得懂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那是40万字的长篇小说,要看得懂,得掌握大约2000个汉字吧。但是认汉字是没法靠自学的,没人教你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能够认得那个字呢?难道像蒋方舟说的那样是从小靠自己查字典认字的吗?那也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了很多汉字了才行。

 

退一步说吧,不管张益唐通过什么方法无师自通认识了那么多的汉字,也不等于就有了阅读能力。我做过一期特供会员的视频《我的育儿经(三)》,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小孩在五岁之前,大脑跟高级认知有关的部分里面的神经轴突是裸露的,没有髓鞘包着,所以反应很慢,即使能够认字也只是把字当成了图画一样记住了,并不等于就会阅读。即使认得了一部分字,让他们自己读幼儿读物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读成年读物,更不要说读一部长篇小说。由于五岁之前的小孩还没有高级认知的能力,也没有理解成年读物所必须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念成年读物给他听,他没有兴趣,听不懂,更不要说自己去读了。

 

张益唐不仅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天才、阅读天才,更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说他在十岁——有时候说是九岁,也有时候说比九岁还要早,有时候又说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独立地证明了勾股定理。这可比爱因斯坦还要厉害。爱因斯坦是12岁的时候才独立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一个证明勾股定理的新方法。但是爱因斯坦那个时候已经系统地学过初等数学了,包括学过欧几里德几何,而张益唐说他那个时候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有,还不知道数学定理是要证明的,是无师自通证明了勾股定理之后,才知道数学需要证明。

 

他是怎么证明的?他说有一天他外婆在炒菜,他在外婆的身后胡思乱想,想着把一个小正方形套到大正方形里头,就能够证明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有很多办法,将小正方形套到大正方形里头的这种证明方法是证明勾股定理最常见的方法。为什么那么多的证明方法,张益唐刚好独立发现了一个最常见的证明方法呢?

 

要通过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来证明勾股定理,需要有初中的数学知识,知道二项式展开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张益唐说当时他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怎么能够知道二项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张益唐在别的地方说过,他在小学的时候已经自学初中课本了,如果他已经系统地自学过初中的数学课本,知道了二项式、三角形面积公式了,那么就肯定已经自学过勾股定理要怎么证明了。

 

张益唐以前已经几次讲过他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证明的这个故事,但是以前讲的证明方法,说是用小三角形套到大三角形里来证明。勾股定理是没法用这种方式证明的,也许后来张益唐发现了这个证明方法不对,就改成了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这种证明方法了。他连自己是怎么证明勾股定理的都忘了,就记得证明过了?

 

张益唐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刚好是在文革期间。他初中毕业之后没有去上高中,而是到北京制锁厂当工人,业余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喜欢数学,经常去西单旧书书店看华罗庚数《数论导引》,说那本书太贵了,五块五,买不起,只能每天都去看。在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张益唐说他当时就找来看了。他说,虽然他的基础知识差,但是也能够基本看懂陈景润的证明思路。

 

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只是自己跑到旧书店去看看数学教材,也承认自己基础知识很差,居然就能够基本看得懂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了?而且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之后很长时间,中国报刊并没有做宣传,除了数学界没啥人知道。张益唐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他怎么知道陈景润发表了这篇论文,还特地去找来看呢?是一直等到1978年徐迟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才出名了,哥德巴赫猜想才从此在中国无人不知了。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谁都可以去考,张益唐也去考,但是由于语文、政治没考好,分数低,所以上不了好大学。张益唐一直说自己是神童,有超强的记忆力甚至有照相般的记忆能力,又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文学读物,包括说他喜欢读文言文、杜甫的诗,说他当工人的时候就一直在读这些东西了,去考1977年的高考,那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高考了,居然语文和政治都没考好。一个记忆力超强又很喜欢阅读的人,怎么可能连那么简单的语文和政治都没考好呢?

 

第二年,1978年,他又去考了一次,这次考上了,进了北大数学系,先是读了本科,后来又读了硕士。吴小莉在采访的时候说:我看过你的资料,你说在北大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全都是第一。张益唐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一些同学的评论。

 

北大数学系集中了全国的数学尖子,竞争非常激烈,要每门功课全都第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张益唐如果真的有这么辉煌的过去,他怎么竟然都忘了,要靠同学们的评论才知道自己以前都是第一?是不是万一哪一天他在北大数学系的成绩被捅出来了,没有门门都第一,他就可以推为不是我说的,是我的同学说的?

 

张益唐在北大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获得普渡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但是在美国拿数学博士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所以他长期没有工作,在快餐店打工。后来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讲师给本科生上数学基础课。直到2013年他发表了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才一举成名,引起了轰动,被提拔为教授。

 

张益唐说,当时美国曾经把全世界研究孪生素数猜想的专家都找来开会,讨论的结果得出了结论,这是做不出来的。他没有去参加那个会,但是他知道为什么这些专家认为做不出来,而这恰恰是他的长项,所以他做出来了。

 

我不知道数学界居然有这种做法,会把全世界的专家都找来专门来研究一个猜想能不能做出来,还宣布是做不出来的。张益唐说他不信邪,做出来了,其实他也没做出来。

 

张益唐那篇论文证明的是存在无数对的素数,每一对之间的差小于7000万,但是一对素数的差要等于2才叫做孪生素数,所以他并没有完成证明,只是对于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有重要的进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人们可以在这个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所以他那篇论文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篇论文,发表一年之后,陶哲轩等人就在张益唐的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优化,从7000万缩小到了256,这是目前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研究最好的结果,但也还没有证明。

 

张益唐今年6月回国。他说等到他坐的飞机已经飞出了美国国境,中山大学才宣布他回国了,非常慎重。是不是如果宣布早了,还要担心川普会派战斗机拦截,不放他走?张益唐做的是纯数学研究,川普怎么会把纯数学放在眼里呢?川普连陶哲轩都不放在眼里。陶哲轩是UCLA的数学教授,公认的数学天才,菲尔茨奖和各种数学大奖的获得者,但是他的科研经费今年全部被川普砍掉了。美国大学给教授只发九个月工资,夏天的那三个月的工资必须从科研经费里面拿。现在陶哲轩没有了科研经费,所以他今年夏天没拿工资。川普连陶哲轩这种年富力强的真正的数学天才都不放在眼里,还会不让张益唐一个70岁的退休数学老教授去中国焕发第二春?

 

数学是吃青春饭的,重大的数学成果往往是数学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来了。菲尔茨奖这个数学界的最高奖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就是认为数学家过了40岁基本上不可能再做出什么大的成果了。这就是为什么张益唐58岁才做出了一个重大成果,引起轰动,这种大器晚成在数学界太罕见了。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例外,是昙花一现,不能指望一个人年纪那么大了,就还会一直做出重大的数学成果。在2013年之后,张益唐就再也没有发表过数学论文了。他在2022年时曾经宣布他又有一个重大的成果,证明了郎道-西格尔零点不存在,论文作为预印本放到了网上。当时有记者去采访过一些数论专家,他们说这篇论文一百多页,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看才知道他的证明能不能成立。陶哲轩说该论文有输入、排版错误,在更正之前没法评价。

 

但是从那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现在三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评论那篇论文,张益唐也没有写成正式的论文发表。也许他是要把这作为献给中山大学的礼物,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我上次在谈到钟南山的时候说过,以前中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回国喜欢干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吹嘘自己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现在没法这么吹了,因为中国有钱了。所以就变成了接受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张益唐应该也是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高薪聘请的,因为张益唐说中国有好几所大学都想请他,是被中山大学“截胡”抢去的,当然是开出了高薪,他才会愿意去。第二件是,归国人员喜欢吹嘘自己多么牛,敢吹会吹,这也是他们的基本功。这一点张益唐做得很好,也敢吹会吹。

 

但是张益唐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在他刚刚出名的时候,2013年,他曾经接受台湾媒体的采访。当时他说,我不认为我是多么聪明,只不过我非常勤奋,勤能补拙。现在张益唐反过来了,一直在吹嘘自己是多么聪明,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神童。面向中国大陆的媒体,特别是回国后,就吹得更厉害了,变成了吹能补拙。

 

2025.8.22.录制

 

2025.9.9.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 <![CDATA[毅然回国的张益唐真敢胡吹]]>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archives/14601 2025-10-21T09:43:02Z 2025-10-21T09:43:02Z 美籍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今年70岁,从美国大学退休,在今年6月回国,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中国媒体说数学大师回归祖国了。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张益唐,网刊《知识分子》做了转载,被我看到。张益唐在采访时的表现,跟我以前揭露过的那些学术骗子没啥两样,都是满口胡吹,吹嘘自己多么伟大。

rn

 

rn

我又搜了一下,发现张益唐近年来频繁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也经常去中国的大学发表演讲,都是讲自己的经历,也都是在吹嘘自己,早就为回中国做好铺垫。

rn

 

rn

张益唐是因为58岁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的。他被认为是大器晚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以及在中国演讲的时候,却要把自己打扮成是一个神童,一个数学天才,甚至不只是数学天才,还是各方面的天才。

rn

 

rn

张益唐说,他从小就靠自学,没有人教他。他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很多汉字了,看得懂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那是40万字的长篇小说,要看得懂,得掌握大约2000个汉字吧。但是认汉字是没法靠自学的,没人教你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能够认得那个字呢?难道像蒋方舟说的那样是从小靠自己查字典认字的吗?那也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了很多汉字了才行。

rn

 

rn

退一步说吧,不管张益唐通过什么方法无师自通认识了那么多的汉字,也不等于就有了阅读能力。我做过一期特供会员的视频《我的育儿经(三)》,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小孩在五岁之前,大脑跟高级认知有关的部分里面的神经轴突是裸露的,没有髓鞘包着,所以反应很慢,即使能够认字也只是把字当成了图画一样记住了,并不等于就会阅读。即使认得了一部分字,让他们自己读幼儿读物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读成年读物,更不要说读一部长篇小说。由于五岁之前的小孩还没有高级认知的能力,也没有理解成年读物所必须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念成年读物给他听,他没有兴趣,听不懂,更不要说自己去读了。

rn

 

rn

张益唐不仅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天才、阅读天才,更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说他在十岁——有时候说是九岁,也有时候说比九岁还要早,有时候又说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独立地证明了勾股定理。这可比爱因斯坦还要厉害。爱因斯坦是12岁的时候才独立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一个证明勾股定理的新方法。但是爱因斯坦那个时候已经系统地学过初等数学了,包括学过欧几里德几何,而张益唐说他那个时候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有,还不知道数学定理是要证明的,是无师自通证明了勾股定理之后,才知道数学需要证明。

rn

 

rn

他是怎么证明的?他说有一天他外婆在炒菜,他在外婆的身后胡思乱想,想着把一个小正方形套到大正方形里头,就能够证明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有很多办法,将小正方形套到大正方形里头的这种证明方法是证明勾股定理最常见的方法。为什么那么多的证明方法,张益唐刚好独立发现了一个最常见的证明方法呢?

rn

 

rn

要通过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来证明勾股定理,需要有初中的数学知识,知道二项式展开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张益唐说当时他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怎么能够知道二项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张益唐在别的地方说过,他在小学的时候已经自学初中课本了,如果他已经系统地自学过初中的数学课本,知道了二项式、三角形面积公式了,那么就肯定已经自学过勾股定理要怎么证明了。

rn

 

rn

张益唐以前已经几次讲过他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证明的这个故事,但是以前讲的证明方法,说是用小三角形套到大三角形里来证明。勾股定理是没法用这种方式证明的,也许后来张益唐发现了这个证明方法不对,就改成了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这种证明方法了。他连自己是怎么证明勾股定理的都忘了,就记得证明过了?

rn

 

rn

张益唐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刚好是在文革期间。他初中毕业之后没有去上高中,而是到北京制锁厂当工人,业余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喜欢数学,经常去西单旧书书店看华罗庚数《数论导引》,说那本书太贵了,五块五,买不起,只能每天都去看。在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张益唐说他当时就找来看了。他说,虽然他的基础知识差,但是也能够基本看懂陈景润的证明思路。

rn

 

rn

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只是自己跑到旧书店去看看数学教材,也承认自己基础知识很差,居然就能够基本看得懂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了?而且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之后很长时间,中国报刊并没有做宣传,除了数学界没啥人知道。张益唐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他怎么知道陈景润发表了这篇论文,还特地去找来看呢?是一直等到1978年徐迟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才出名了,哥德巴赫猜想才从此在中国无人不知了。

rn

 

rn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谁都可以去考,张益唐也去考,但是由于语文、政治没考好,分数低,所以上不了好大学。张益唐一直说自己是神童,有超强的记忆力甚至有照相般的记忆能力,又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文学读物,包括说他喜欢读文言文、杜甫的诗,说他当工人的时候就一直在读这些东西了,去考1977年的高考,那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高考了,居然语文和政治都没考好。一个记忆力超强又很喜欢阅读的人,怎么可能连那么简单的语文和政治都没考好呢?

rn

 

rn

第二年,1978年,他又去考了一次,这次考上了,进了北大数学系,先是读了本科,后来又读了硕士。吴小莉在采访的时候说:我看过你的资料,你说在北大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全都是第一。张益唐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一些同学的评论。

rn

 

rn

北大数学系集中了全国的数学尖子,竞争非常激烈,要每门功课全都第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张益唐如果真的有这么辉煌的过去,他怎么竟然都忘了,要靠同学们的评论才知道自己以前都是第一?是不是万一哪一天他在北大数学系的成绩被捅出来了,没有门门都第一,他就可以推为不是我说的,是我的同学说的?

rn

 

rn

张益唐在北大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获得普渡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但是在美国拿数学博士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所以他长期没有工作,在快餐店打工。后来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讲师给本科生上数学基础课。直到2013年他发表了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才一举成名,引起了轰动,被提拔为教授。

rn

 

rn

张益唐说,当时美国曾经把全世界研究孪生素数猜想的专家都找来开会,讨论的结果得出了结论,这是做不出来的。他没有去参加那个会,但是他知道为什么这些专家认为做不出来,而这恰恰是他的长项,所以他做出来了。

rn

 

rn

我不知道数学界居然有这种做法,会把全世界的专家都找来专门来研究一个猜想能不能做出来,还宣布是做不出来的。张益唐说他不信邪,做出来了,其实他也没做出来。

rn

 

rn

张益唐那篇论文证明的是存在无数对的素数,每一对之间的差小于7000万,但是一对素数的差要等于2才叫做孪生素数,所以他并没有完成证明,只是对于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有重要的进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人们可以在这个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所以他那篇论文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篇论文,发表一年之后,陶哲轩等人就在张益唐的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优化,从7000万缩小到了256,这是目前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研究最好的结果,但也还没有证明。

rn

 

rn

张益唐今年6月回国。他说等到他坐的飞机已经飞出了美国国境,中山大学才宣布他回国了,非常慎重。是不是如果宣布早了,还要担心川普会派战斗机拦截,不放他走?张益唐做的是纯数学研究,川普怎么会把纯数学放在眼里呢?川普连陶哲轩都不放在眼里。陶哲轩是UCLA的数学教授,公认的数学天才,菲尔茨奖和各种数学大奖的获得者,但是他的科研经费今年全部被川普砍掉了。美国大学给教授只发九个月工资,夏天的那三个月的工资必须从科研经费里面拿。现在陶哲轩没有了科研经费,所以他今年夏天没拿工资。川普连陶哲轩这种年富力强的真正的数学天才都不放在眼里,还会不让张益唐一个70岁的退休数学老教授去中国焕发第二春?

rn

 

rn

数学是吃青春饭的,重大的数学成果往往是数学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来了。菲尔茨奖这个数学界的最高奖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就是认为数学家过了40岁基本上不可能再做出什么大的成果了。这就是为什么张益唐58岁才做出了一个重大成果,引起轰动,这种大器晚成在数学界太罕见了。

rn

 

rn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例外,是昙花一现,不能指望一个人年纪那么大了,就还会一直做出重大的数学成果。在2013年之后,张益唐就再也没有发表过数学论文了。他在2022年时曾经宣布他又有一个重大的成果,证明了郎道-西格尔零点不存在,论文作为预印本放到了网上。当时有记者去采访过一些数论专家,他们说这篇论文一百多页,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看才知道他的证明能不能成立。陶哲轩说该论文有输入、排版错误,在更正之前没法评价。

rn

 

rn

但是从那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现在三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评论那篇论文,张益唐也没有写成正式的论文发表。也许他是要把这作为献给中山大学的礼物,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rn

 

rn

我上次在谈到钟南山的时候说过,以前中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回国喜欢干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吹嘘自己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现在没法这么吹了,因为中国有钱了。所以就变成了接受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张益唐应该也是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高薪聘请的,因为张益唐说中国有好几所大学都想请他,是被中山大学“截胡”抢去的,当然是开出了高薪,他才会愿意去。第二件是,归国人员喜欢吹嘘自己多么牛,敢吹会吹,这也是他们的基本功。这一点张益唐做得很好,也敢吹会吹。

rn

 

rn

但是张益唐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在他刚刚出名的时候,2013年,他曾经接受台湾媒体的采访。当时他说,我不认为我是多么聪明,只不过我非常勤奋,勤能补拙。现在张益唐反过来了,一直在吹嘘自己是多么聪明,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神童。面向中国大陆的媒体,特别是回国后,就吹得更厉害了,变成了吹能补拙。

rn

 

rn

2025.8.22.录制

rn

 

rn

2025.9.9.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 <![CDATA[钟南山到底想留下点什么?]]>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archives/14600 2025-10-20T11:16:48Z 2025-10-20T11:16:48Z 钟南山今年已经89岁了,等不及别人给他树碑立传,先自己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讲他的一生的传奇。

 

先从他小时候说起。钟南山1936年10月在南京出生。他说他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开始轰炸南京,炸塌了他家的房子。他给埋在了土里,是他的外婆把他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挖出来时,钟南山的脸色已经黑青了。他外婆给他清清鼻子,按按身体,才把他救活了。

 

这个故事钟南山以前讲过很多次,这一次讲得更详细。以前只是说房子被炸塌了之后,他人还在房间里,他外婆找到了他的床所在的位置,把他挖出来。这次就变成了是给埋在土里了。以前说的是幸好他外婆把他挖出来很及时,不然的话他就活不了了。这次变成了他已经没有呼吸了,是他外婆对他进行急救,把他救活过来。

 

日本第一次轰炸南京是在1937年8月,钟南山还不到一岁,还是个婴儿,他外婆是一个家庭妇女,又不是医生、护士,怎么会急救一个连一岁都不到的已经没有呼吸的婴儿呢?

 

对于这种家族传说,我们是没法证伪的,即使证伪了,钟南山也可以推说是别人说的,是他外婆告诉他的。对于钟南山在这篇文章里讲的其他传奇故事,我们可以找到资料证伪,证明他是在说假话。

 

他说,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一项研究获得了一等奖。这就很容易证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奖是没有分等的,给7600多项来自全国的科研成果都发了奖,全都叫成果奖,不分等,钟南山哪来的一等奖?难道后来补发给他一个一等奖了吗?

 

钟南山用来得奖的那个成果水平非常差。他说他之所以做那项研究是因为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吐出来的痰,量、味道、颜色不一样,所以就对病人的痰的生化成分做了检测,在这个基础上把慢性支气管炎分成了四种生理病理类型,然后根据这个分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说效果比常规的治疗要好50%。

 

但是他的这项成果虽然得了奖,也没有谁承认它。到现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也没有分成四种类型,更不要说根据分型来分别对症治疗了。钟南山的那种分法没有意义,他说的根据分型治疗、中西医结合效果多么好,更是胡吹出来的,肯定没有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证明的,因为那个年代中国的医生根本就不懂什么随机对照试验。

 

钟南山1979年到1981年期间,作为公派的访问学者,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进修。他说他的导师弗兰里先生一开始瞧不起他,对他很无礼,所以他就暗下决心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的实力。

 

他研究的课题,是吸烟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影响。他说之前他的导师曾经用数学公式算血红蛋白和氧运输的关系,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但是钟南山认为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才能得出更严谨的结论,也就是说认为他的老师不够严谨。钟南山就抽自己身上的血,三周内前前后后大概用了800毫升,拿自己做实验,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实验证明导师用的数学曲线有一半是对的,另一半是错的,让导师大为惊讶,说你怎么做到的,太好了,我要推荐你去英国皇家协会的内科协会做演讲。从那之后,导师和同事都改变了对“钟医生”的看法。

 

钟南山讲的这个让洋人震惊的、展示中国人的实力、为国争光的故事明显是假的。

 

首先,关于血红蛋白与氧运输的结合曲线不是钟南山的导师发现的,更不是他用数学公式算出来的。它叫波尔效应,是大物理学家波尔的父亲发现的,是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那是20世纪初的事了。他也不是根据数学公式算出来的,而是做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拟合出来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也没有被钟南山推翻,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用。

 

他的导师是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查了一下,弗兰里在1975年发表过一篇有关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数学的计算,而是实验的结果,测的是十个得了肺病的病人。

 

钟南山描述他的实验过程说:“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时,相当于连续吸了60支烟,同行们都担心我出问题,我有些头晕,但为了取得全过程数据,坚持继续吸入,直到浓度达到22%时,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

 

这个实验过程编造得很没常识。吸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28%,人就失去了知觉,一两分钟后即死亡。钟南山吸入15%、22%浓度的一氧化碳还能坚持做实验,他是神吗?可见他很可能没做过这个实验,只是没有常识地幻想。

 

即使他只是描述有错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不能说明啥问题,只有他一个样本,能说明啥?更何况大家现在都还在用那个曲线,也就是说,即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是白白地冒险做了。

 

而且他的这个结果也没有发表。我查了一下,他的导师弗兰里生前总共发表了156篇论文,没有一篇是跟钟南山合写的。如果氧结合的曲线要修改,那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为什么不发表论文呢?

 

钟南山以前在别的地方说他在爱丁堡大学期间由于工作非常出色,发表了六篇论文,让这个导师震惊了,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表扬钟南山。但是我查了,钟南山在那段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所以这完全就是胡编出来的故事。

 

从钟南山的叙述也可以知道,其实那个时候钟南山对于他做的这个课题是缺乏基本的了解的,连那条曲线是谁做出来的都不知道,连他导师发表的论文也看不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公派的访问学者水平都很差。当时中国跟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差别非常大。钟南山根本就没有受过严谨的科研训练,本来是要去进修的,是要去向人家学习的,却向国内吹嘘发现了他的导师不严谨,改正了他的导师的错误,不是去当人家的学生,而是要去当人家的导师的。

 

钟南山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80、90年代,公派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回国了之后,有了点名气,往往会干两件事,说自己是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以及吹嘘自己在国外的时候怎么样让洋人震惊、为国争光,套路都是一样的,一开始都说被洋教授、导师看不起,终于让他们刮目相看。

 

我以前揭露过很多这种人,像贺福初、魏于全、陈薇等等院士,都是同样的套路,都被我揭露过。贺福初在美国的导师从我这里知道他在国内怎么吹嘘指导导师后,很愤怒地打电话给我,说其实贺福初当时什么都不会,走的时候实验室丢了他们发现的一种蛋白质的样品,怀疑被贺福初带回中国。之后贺福初把那个蛋白质改了一个名称(我对比过,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作为自己的重大发现,成了“第一个发现新的蛋白质的中国人”,因此评上院士,连饶毅都对贺福初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吹牛,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吹在国外怎么厉害,没有互联网可以查,怎么知道是真是假?所以他们怎么吹都可以。其次,也没有人会去揭露,当时还没有我来揭露他们。后来,有了互联网,各种各样的资料都容易查了,也容易求证了,也有我这种人敢于揭露他们了,所以敢于这么吹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其实现在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跟国外的学者的差距已经不像80年代、90年代那么大了,但是反而很少有人敢吹自己怎么样让外国学者、教授震惊了,因为吹了之后很容易被揭露,所以学乖了。

 

钟南山活到快90岁了,还是没有学乖,还是身处在80年代信息闭塞的年代,还敢吹嘘自己怎么样在国外为国争光。他的一生想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就是这种谎言吗?

 

2025.8.20.录制

 

2025.9.7.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 <![CDATA[钟南山到底想留下点什么?]]>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14599 2025-10-20T11:15:30Z 2025-10-20T11:15:30Z 钟南山今年已经89岁了,等不及别人给他树碑立传,先自己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讲他的一生的传奇。

 

先从他小时候说起。钟南山1936年10月在南京出生。他说他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开始轰炸南京,炸塌了他家的房子。他给埋在了土里,是他的外婆把他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挖出来时,钟南山的脸色已经黑青了。他外婆给他清清鼻子,按按身体,才把他救活了。

 

这个故事钟南山以前讲过很多次,这一次讲得更详细。以前只是说房子被炸塌了之后,他人还在房间里,他外婆找到了他的床所在的位置,把他挖出来。这次就变成了是给埋在土里了。以前说的是幸好他外婆把他挖出来很及时,不然的话他就活不了了。这次变成了他已经没有呼吸了,是他外婆对他进行急救,把他救活过来。

 

日本第一次轰炸南京是在1937年8月,钟南山还不到一岁,还是个婴儿,他外婆是一个家庭妇女,又不是医生、护士,怎么会急救一个连一岁都不到的已经没有呼吸的婴儿呢?

 

对于这种家族传说,我们是没法证伪的,即使证伪了,钟南山也可以推说是别人说的,是他外婆告诉他的。对于钟南山在这篇文章里讲的其他传奇故事,我们可以找到资料证伪,证明他是在说假话。

 

他说,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一项研究获得了一等奖。这就很容易证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奖是没有分等的,给7600多项来自全国的科研成果都发了奖,全都叫成果奖,不分等,钟南山哪来的一等奖?难道后来补发给他一个一等奖了吗?

 

钟南山用来得奖的那个成果水平非常差。他说他之所以做那项研究是因为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吐出来的痰,量、味道、颜色不一样,所以就对病人的痰的生化成分做了检测,在这个基础上把慢性支气管炎分成了四种生理病理类型,然后根据这个分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说效果比常规的治疗要好50%。

 

但是他的这项成果虽然得了奖,也没有谁承认它。到现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也没有分成四种类型,更不要说根据分型来分别对症治疗了。钟南山的那种分法没有意义,他说的根据分型治疗、中西医结合效果多么好,更是胡吹出来的,肯定没有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证明的,因为那个年代中国的医生根本就不懂什么随机对照试验。

 

钟南山1979年到1981年期间,作为公派的访问学者,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进修。他说他的导师弗兰里先生一开始瞧不起他,对他很无礼,所以他就暗下决心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的实力。

 

他研究的课题,是吸烟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影响。他说之前他的导师曾经用数学公式算血红蛋白和氧运输的关系,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但是钟南山认为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才能得出更严谨的结论,也就是说认为他的老师不够严谨。钟南山就抽自己身上的血,三周内前前后后大概用了800毫升,拿自己做实验,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实验证明导师用的数学曲线有一半是对的,另一半是错的,让导师大为惊讶,说你怎么做到的,太好了,我要推荐你去英国皇家协会的内科协会做演讲。从那之后,导师和同事都改变了对“钟医生”的看法。

 

钟南山讲的这个让洋人震惊的、展示中国人的实力、为国争光的故事明显是假的。

 

首先,关于血红蛋白与氧运输的结合曲线不是钟南山的导师发现的,更不是他用数学公式算出来的。它叫波尔效应,是大物理学家波尔的父亲发现的,是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那是20世纪初的事了。他也不是根据数学公式算出来的,而是做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拟合出来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也没有被钟南山推翻,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用。

 

他的导师是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查了一下,弗兰里在1975年发表过一篇有关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数学的计算,而是实验的结果,测的是十个得了肺病的病人。

 

钟南山描述他的实验过程说:“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时,相当于连续吸了60支烟,同行们都担心我出问题,我有些头晕,但为了取得全过程数据,坚持继续吸入,直到浓度达到22%时,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

 

这个实验过程编造得很没常识。吸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28%,人就失去了知觉,一两分钟后即死亡。钟南山吸入15%、22%浓度的一氧化碳还能坚持做实验,他是神吗?可见他很可能没做过这个实验,只是没有常识地幻想。

 

即使他只是描述有错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不能说明啥问题,只有他一个样本,能说明啥?更何况大家现在都还在用那个曲线,也就是说,即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是白白地冒险做了。

 

而且他的这个结果也没有发表。我查了一下,他的导师弗兰里生前总共发表了156篇论文,没有一篇是跟钟南山合写的。如果氧结合的曲线要修改,那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为什么不发表论文呢?

 

钟南山以前在别的地方说他在爱丁堡大学期间由于工作非常出色,发表了六篇论文,让这个导师震惊了,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表扬钟南山。但是我查了,钟南山在那段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所以这完全就是胡编出来的故事。

 

从钟南山的叙述也可以知道,其实那个时候钟南山对于他做的这个课题是缺乏基本的了解的,连那条曲线是谁做出来的都不知道,连他导师发表的论文也看不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公派的访问学者水平都很差。当时中国跟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差别非常大。钟南山根本就没有受过严谨的科研训练,本来是要去进修的,是要去向人家学习的,却向国内吹嘘发现了他的导师不严谨,改正了他的导师的错误,不是去当人家的学生,而是要去当人家的导师的。

 

钟南山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80、90年代,公派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回国了之后,有了点名气,往往会干两件事,说自己是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以及吹嘘自己在国外的时候怎么样让洋人震惊、为国争光,套路都是一样的,一开始都说被洋教授、导师看不起,终于让他们刮目相看。

 

我以前揭露过很多这种人,像贺福初、魏于全、陈薇等等院士,都是同样的套路,都被我揭露过。贺福初在美国的导师从我这里知道他在国内怎么吹嘘指导导师后,很愤怒地打电话给我,说其实贺福初当时什么都不会,走的时候实验室丢了他们发现的一种蛋白质的样品,怀疑被贺福初带回中国。之后贺福初把那个蛋白质改了一个名称(我对比过,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作为自己的重大发现,成了“第一个发现新的蛋白质的中国人”,因此评上院士,连饶毅都对贺福初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吹牛,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吹在国外怎么厉害,没有互联网可以查,怎么知道是真是假?所以他们怎么吹都可以。其次,也没有人会去揭露,当时还没有我来揭露他们。后来,有了互联网,各种各样的资料都容易查了,也容易求证了,也有我这种人敢于揭露他们了,所以敢于这么吹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其实现在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跟国外的学者的差距已经不像80年代、90年代那么大了,但是反而很少有人敢吹自己怎么样让外国学者、教授震惊了,因为吹了之后很容易被揭露,所以学乖了。

 

钟南山活到快90岁了,还是没有学乖,还是身处在80年代信息闭塞的年代,还敢吹嘘自己怎么样在国外为国争光。他的一生想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就是这种谎言吗?

 

2025.8.20.录制

 

2025.9.7.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 <![CDATA[迷信人工智能会害死人]]> http://xysblogs.org/fangshimin/archives/14598 2025-10-19T10:59:28Z 2025-10-19T10:59:28Z 华盛顿大学医院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看急诊,说他的邻居在给他下毒;医生让他喝水,他也怀疑水里有毒,所以明显就是一个精神病,得了受迫害妄想。

 

医生对他做了抽血检查,怀疑他得了溴中毒,特地去查他体内的溴的含量,发现极高,是一般人的几百、上千倍。溴摄入多了会导致精神病,特别是导致受迫害妄想症。100年前,溴经常用来做药物,当时的人经常因为吃了含溴的药物得了精神病,后来溴被禁止入药。

 

为什么这个人会摄入那么多的溴呢?等到对他进行了治疗,病情稳定了,他说是有一次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说摄入食盐太多对身体不好。这个人比崔永元强,知道食盐是氯化钠,所以他认为,为什么吃氯化钠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呢,是因为含有氯,氯是一种有毒的元素,要减少氯化钠对身体的危害就应该把里面的氯去掉。用什么东西来取代氯化钠能去掉氯呢?他去问ChatGPT,ChatGPT给他提供了一个建议,说改用溴化钠取代氯化钠就可以了。他就从网上购买了溴化钠,拿它当盐用,导致了溴中毒。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会那么傻呢,人工智能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啊?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都觉得人工智能牛啊,即使不像神一样的,也是一个超级学术权威。我就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人工智能的回答作为依据。写这种文章的有的还是中国名牌大学的教授。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很有智能,比人类都更有智能,不是已经有人在担心哪一天人工智能出现了超级智能,把人类消灭了吗?

 

其实人工智能虽然叫这个名字,并不是真正的智能。现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理,是靠寻找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联想,类似于我们汉字输入的联想功能,只不过它是更为复杂的联想。即使是那些标榜具有推理功能和思考功能的人工智能,也只是一个噱头,还是靠寻找模式,只不过会模仿推理的表述,让人以为它真的是在做推理。

 

人工智能并不会真正在做推理,并不会真正有智能,不是在思考。我举一个例子。不久前才举行了奥数比赛,让现在的人工智能去做奥数题,准确率很高,可以得金牌。但是人工智能往往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会出差错,甚至连让它数数它都数不了。上传一张三条腿的鸭子的图片,问人工智能几条腿,它会说两条腿。问它一个英语单词里某一个字母有几个,它经常也算错。我让人工智能来评论一首七言诗,它会说这是一首五言诗。不会数数啊。

 

如果是真的有智能,都能够做奥数题目了,怎么会连基本的数数都不会呢,说明它其实是一个数学白痴,做奥数题并不是通过思考、推理做出来的,而是通过寻找模式做出来的,不是真正在想。

 

现在的人工智能是通过寻找模式来给出答案,这项工作它做得非常好,在很多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因为很多领域光是靠寻找模式就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其中一个领域是翻译。现在人工智能做翻译准确率非常高,所以翻译这个职业以后慢慢地就要消失了。在另一个依赖寻找模式的领域,人工智能也干得非常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伪造图像、伪造语音。我现在的视频都加了字幕(只不过你要打开),我就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语音识别,获得的字幕准确率相当高,只不过还是会有一些错误,需要改一改再上传。经常有人跑来骂我,说你普通话都讲不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敢做视频?说明这些人的语音识别能力连人工智能都还不如。

 

还有一个领域,人工智能也做得非常好,已经超过了人类了,那就是下棋,因为下棋,比如说下象棋、围棋,靠的实际上也是对模式进行识别,进行搜索。

 

人工智能也可以成为科研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去找模式,刚好人工智能在这一方面能够用上,可以提供数据,或提供一条思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做得最出色的是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把施一公、颜宁的研究领域搞掉了。

 

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依赖于寻找模式,靠的是统计,那么就难免会犯错误,不可能完全准确。在很多领域,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只要准确率足够高就可以接受了,犯了错误也无所谓。比如说翻译,准确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了。

 

但是有一些领域一旦出错了,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出人命。比如说疾病的诊断,有研究表明用人工智能做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相当高,跟医生的准确率差不多。这也不奇怪,因为疾病的诊断往往首先也要靠寻找模式。但是医生诊断出了错误,有别的医生来纠正,也有仪器的检测来把关,但是人工智能诊断的结果就没有这道关了,没有人来给它纠错。所以如果你相信了人工智能的诊断结果,那么它如果出错了,就要出人命了。

 

也因为人工智能依赖于模式,所以它不可能有重大的创造,因为重大的创造靠的恰恰是要突破模式。比如说科研,寻找模式这条途径也可以做科研,只不过是比较常规的科研,要有重大的发现的话是必须要突破模式的。所以有一些人幻想人工智能能够发现新的科学,那就只是妄想而已。

 

还有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写小说、诗歌,但是因为靠的是套路,所以人工智能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很平庸的,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突破模式,突破套路。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奥秘,觉得人工智能了不得呀,有了人工智能想干嘛就可以干嘛了,也可以靠人工智能让自己成为专家了。问人工智能某一个问题,然后改一改就变成了一篇科普文章,觉得自己也可以当科普作家了,不需要科普作家,问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其实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你如果不是搞那一行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是看不出来它里面的错误的,所以就是在误导别人。

 

还有一些人,以前对古代诗词不熟悉,也不会写旧体诗词,突然之间,一首一首地晒他写的旧体诗词,实际上就是让人工智能帮着写旧体诗词,作为自己的作品发出来。但是他晒出来的那些诗词都是很平庸的,味同嚼蜡,看了就知道是人工智能写出来的。

 

还经常有人跑到我的蓝天、推特下面要对我发的帖子用人工智能做事实核查,对我发的帖子进行评论。我看到这种人,都是毫不犹豫地拉黑的。

 

我以前说过中国的教育是很容易培养出妄人的,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要当妄人就更容易了。

 

2025.8.18.录制

 

2025.9.6.整理

]]>
方舟子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 <![CDATA[迷信人工智能会害死人]]>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14597 2025-10-19T10:58:28Z 2025-10-19T10:58:28Z 华盛顿大学医院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看急诊,说他的邻居在给他下毒;医生让他喝水,他也怀疑水里有毒,所以明显就是一个精神病,得了受迫害妄想。

 

医生对他做了抽血检查,怀疑他得了溴中毒,特地去查他体内的溴的含量,发现极高,是一般人的几百、上千倍。溴摄入多了会导致精神病,特别是导致受迫害妄想症。100年前,溴经常用来做药物,当时的人经常因为吃了含溴的药物得了精神病,后来溴被禁止入药。

 

为什么这个人会摄入那么多的溴呢?等到对他进行了治疗,病情稳定了,他说是有一次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说摄入食盐太多对身体不好。这个人比崔永元强,知道食盐是氯化钠,所以他认为,为什么吃氯化钠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呢,是因为含有氯,氯是一种有毒的元素,要减少氯化钠对身体的危害就应该把里面的氯去掉。用什么东西来取代氯化钠能去掉氯呢?他去问ChatGPT,ChatGPT给他提供了一个建议,说改用溴化钠取代氯化钠就可以了。他就从网上购买了溴化钠,拿它当盐用,导致了溴中毒。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会那么傻呢,人工智能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啊?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都觉得人工智能牛啊,即使不像神一样的,也是一个超级学术权威。我就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人工智能的回答作为依据。写这种文章的有的还是中国名牌大学的教授。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很有智能,比人类都更有智能,不是已经有人在担心哪一天人工智能出现了超级智能,把人类消灭了吗?

 

其实人工智能虽然叫这个名字,并不是真正的智能。现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理,是靠寻找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联想,类似于我们汉字输入的联想功能,只不过它是更为复杂的联想。即使是那些标榜具有推理功能和思考功能的人工智能,也只是一个噱头,还是靠寻找模式,只不过会模仿推理的表述,让人以为它真的是在做推理。

 

人工智能并不会真正在做推理,并不会真正有智能,不是在思考。我举一个例子。不久前才举行了奥数比赛,让现在的人工智能去做奥数题,准确率很高,可以得金牌。但是人工智能往往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会出差错,甚至连让它数数它都数不了。上传一张三条腿的鸭子的图片,问人工智能几条腿,它会说两条腿。问它一个英语单词里某一个字母有几个,它经常也算错。我让人工智能来评论一首七言诗,它会说这是一首五言诗。不会数数啊。

 

如果是真的有智能,都能够做奥数题目了,怎么会连基本的数数都不会呢,说明它其实是一个数学白痴,做奥数题并不是通过思考、推理做出来的,而是通过寻找模式做出来的,不是真正在想。

 

现在的人工智能是通过寻找模式来给出答案,这项工作它做得非常好,在很多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因为很多领域光是靠寻找模式就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其中一个领域是翻译。现在人工智能做翻译准确率非常高,所以翻译这个职业以后慢慢地就要消失了。在另一个依赖寻找模式的领域,人工智能也干得非常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伪造图像、伪造语音。我现在的视频都加了字幕(只不过你要打开),我就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语音识别,获得的字幕准确率相当高,只不过还是会有一些错误,需要改一改再上传。经常有人跑来骂我,说你普通话都讲不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敢做视频?说明这些人的语音识别能力连人工智能都还不如。

 

还有一个领域,人工智能也做得非常好,已经超过了人类了,那就是下棋,因为下棋,比如说下象棋、围棋,靠的实际上也是对模式进行识别,进行搜索。

 

人工智能也可以成为科研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去找模式,刚好人工智能在这一方面能够用上,可以提供数据,或提供一条思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做得最出色的是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把施一公、颜宁的研究领域搞掉了。

 

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依赖于寻找模式,靠的是统计,那么就难免会犯错误,不可能完全准确。在很多领域,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只要准确率足够高就可以接受了,犯了错误也无所谓。比如说翻译,准确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了。

 

但是有一些领域一旦出错了,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出人命。比如说疾病的诊断,有研究表明用人工智能做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相当高,跟医生的准确率差不多。这也不奇怪,因为疾病的诊断往往首先也要靠寻找模式。但是医生诊断出了错误,有别的医生来纠正,也有仪器的检测来把关,但是人工智能诊断的结果就没有这道关了,没有人来给它纠错。所以如果你相信了人工智能的诊断结果,那么它如果出错了,就要出人命了。

 

也因为人工智能依赖于模式,所以它不可能有重大的创造,因为重大的创造靠的恰恰是要突破模式。比如说科研,寻找模式这条途径也可以做科研,只不过是比较常规的科研,要有重大的发现的话是必须要突破模式的。所以有一些人幻想人工智能能够发现新的科学,那就只是妄想而已。

 

还有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写小说、诗歌,但是因为靠的是套路,所以人工智能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很平庸的,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突破模式,突破套路。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奥秘,觉得人工智能了不得呀,有了人工智能想干嘛就可以干嘛了,也可以靠人工智能让自己成为专家了。问人工智能某一个问题,然后改一改就变成了一篇科普文章,觉得自己也可以当科普作家了,不需要科普作家,问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其实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你如果不是搞那一行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是看不出来它里面的错误的,所以就是在误导别人。

 

还有一些人,以前对古代诗词不熟悉,也不会写旧体诗词,突然之间,一首一首地晒他写的旧体诗词,实际上就是让人工智能帮着写旧体诗词,作为自己的作品发出来。但是他晒出来的那些诗词都是很平庸的,味同嚼蜡,看了就知道是人工智能写出来的。

 

还经常有人跑到我的蓝天、推特下面要对我发的帖子用人工智能做事实核查,对我发的帖子进行评论。我看到这种人,都是毫不犹豫地拉黑的。

 

我以前说过中国的教育是很容易培养出妄人的,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要当妄人就更容易了。

 

2025.8.18.录制

 

2025.9.6.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