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说是中国人当中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估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这些科骗、妄人们对此还不满意,非要无限地拔高杨振宁的地位。有人说杨振宁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有人觉得这种评价贬低杨振宁了,要继续拔高,说杨振宁是跟牛顿、爱因斯坦做出了同等贡献的物理学家。
但是要给世界物理学家排名次,不能只是中国人自己过家家,得看国际上的评价。国际物理学界在1999年有过一次给物理学家排名次的评选活动。当时20世纪结束了,美国《物理世界》向250名还活跃在物理研究前沿的世界各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发去问卷,让他们评出5名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的物理学家。收回来了130份答卷,总共有61个物理学家获得了提名,其中有11个当时还健在。获得票数最多的大家也能够想象出来有哪些:爱因斯坦、牛顿、麦克斯威、波尔、伽利略、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普朗克、费米、费因曼、居里夫人、朗道、波尔兹曼、法拉第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从小就在书上、在物理课上都知道的物理学家。其中有29个人得了一票,包括杨振宁。也就是说参加投票的物理学家只有一个认为杨振宁可以进入5名做出了最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列,不知道这一票是不是中国的物理学家投的。
还有人说杨振宁做出了十几项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一个人只能得一个学科的诺贝尔奖,杨振宁至少还可以再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人之所以认为诺贝尔奖有这样的规定,可能是因为知道居里夫人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但是一个是物理学奖,一个是化学奖,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不能得同一个学科的诺贝尔奖两次。其实诺贝尔奖从来没有这样的规定,历史上也曾经有人得过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为半导体的研究和超导理论研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曾经有两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生物学家桑格和美国化学家夏普勒斯。夏普勒斯是2022年才第二次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所以讲这种话的人是非常健忘的。
一般认为杨振宁还有一个研究成果可以得诺贝尔奖,那就是杨-米尔斯方程。杨-米尔斯方程早在1954年就已经提出来了,比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还要早。但是当时认为这个方程没有物理意义,只有数学意义,所以也就没有人会去重视它,没有进一步做研究。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杨-米尔斯方程的重要性才体现出来,才获得了普遍的承认,成为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所以它是很重要的。至于为什么它没有得诺贝尔奖,就众说纷纭了,在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关于诺贝尔奖提名的情况解密之前我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它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不是因为诺贝尔奖有一个人不能得同一个学科的奖两次这样的规定。
中国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去世了,除了高度评价他的科学成就,对其推崇备至之外,还喜欢吹捧他别的成就。去年李政道去世,就吹捧他的文学艺术造诣非常高,我当时说过,李政道的文学艺术作品没有入门。杨振宁可能连没有入门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拿不出手,所以就改而吹捧他多么的爱国。网刊《知识分子》除了说杨振宁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还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给他上了一个谥号,要代表党中央来给某一个人是爱国者盖棺论定。网刊《赛先生》转发《知识分子》这篇文章,还觉得这个谥号不够高大上,把它改成“伟大的爱国者”。
他们之所以说杨振宁爱国,是认为他对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纽约时报发杨振宁的讣告,也说杨振宁是因为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在中国出了名,之后由于他跟翁帆结婚更出名。但是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杨振宁一贯反对中国做基础研究。他认为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把钱花在基础研究上面,而应该把钱用于应用技术研究和国计民生。
杨振宁自己做的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基础研究,却反对国家投资搞基础研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态。但是不管怎样他的确一直反对中国做基础研究,而且都是跟中国以及国际物理学界对着干的。直到晚年他也反对中国搞大型对撞机,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表态的都是支持的,就杨振宁一个人反对。他在物理学界势单力薄,就走政治路线给习主席上折子反对建大型对撞机,习主席一看杨振宁反对,就把这个项目叫停了。
杨振宁反对中国搞基础研究,目光极其短浅。不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就没有根本,中国要搞技术应用就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搞,也就会被人家卡脖子了。所以可以说,杨振宁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坏的阻挠作用。去吹捧杨振宁在这方面多么爱国,是非常荒唐的。在去年李政道去世的时候我就说过了,李政道才是真正对中国科学以及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如果说这是爱国(当然指的是爱中国),那么李政道要比杨振宁爱国得多。
之所以有人要肉麻地吹捧杨振宁,神化、拔高杨振宁,还有一个目的,为了去蹭杨振宁的名气。最明显的是饶毅。杨振宁一去世,饶毅在他的公众号上连续发表了9篇关于杨振宁有关的文章。饶毅非常可笑地说:杨振宁是仁者寿。杨振宁活了103岁,的确很长寿,但是一个人是不是长寿,跟他仁不仁没有任何关系。坏人长寿的多得是,好人短命的也多得是,怎么能拿杨振宁一个例子来说明仁者寿。
何况杨振宁也算不上什么仁者。他跟李政道争名夺利,搞得那么难看,这能够叫做仁吗?他在文革期间在美国成了中国政府的代言人,吹捧文革,为文革唱赞歌,甚至为文革迫害中国知识分子唱赞歌,后来也没有对此有反省,这能够叫做仁吗?杨振宁对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还喜欢走上层路线打压中国的基础研究,这能够叫做仁吗?
饶毅还说杨振宁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杨振宁当然很聪明,不聪明是做不出那么重要的理论物理研究的。但是我记得饶毅还说过施一公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那么是不是要让施一公跟杨振宁先去打一架?饶毅自己是一脑子浆糊,智力不高,所以可能看到那些比较聪明的人,都认为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一脑子浆糊的人做某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智力有多高的评价,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参考价值?
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贬低杨振宁的成就。杨振宁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个没有人能够否认。只不过这些吹鼓手神化、拔高杨振宁,反而让人觉得反感。你们既然要大唱赞歌,也得允许像我这样的人来唱唱反调吧。
2025.10.19.录制
2025.11.3.整理
]]>
如果说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说是中国人当中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估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这些科骗、妄人们对此还不满意,非要无限地拔高杨振宁的地位。有人说杨振宁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有人觉得这种评价贬低杨振宁了,要继续拔高,说杨振宁是跟牛顿、爱因斯坦做出了同等贡献的物理学家。
但是要给世界物理学家排名次,不能只是中国人自己过家家,得看国际上的评价。国际物理学界在1999年有过一次给物理学家排名次的评选活动。当时20世纪结束了,美国《物理世界》向250名还活跃在物理研究前沿的世界各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发去问卷,让他们评出5名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的物理学家。收回来了130份答卷,总共有61个物理学家获得了提名,其中有11个当时还健在。获得票数最多的大家也能够想象出来有哪些:爱因斯坦、牛顿、麦克斯威、波尔、伽利略、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普朗克、费米、费因曼、居里夫人、朗道、波尔兹曼、法拉第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从小就在书上、在物理课上都知道的物理学家。其中有29个人得了一票,包括杨振宁。也就是说参加投票的物理学家只有一个认为杨振宁可以进入5名做出了最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列,不知道这一票是不是中国的物理学家投的。
还有人说杨振宁做出了十几项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一个人只能得一个学科的诺贝尔奖,杨振宁至少还可以再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人之所以认为诺贝尔奖有这样的规定,可能是因为知道居里夫人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但是一个是物理学奖,一个是化学奖,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不能得同一个学科的诺贝尔奖两次。其实诺贝尔奖从来没有这样的规定,历史上也曾经有人得过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为半导体的研究和超导理论研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曾经有两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生物学家桑格和美国化学家夏普勒斯。夏普勒斯是2022年才第二次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所以讲这种话的人是非常健忘的。
一般认为杨振宁还有一个研究成果可以得诺贝尔奖,那就是杨-米尔斯方程。杨-米尔斯方程早在1954年就已经提出来了,比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还要早。但是当时认为这个方程没有物理意义,只有数学意义,所以也就没有人会去重视它,没有进一步做研究。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杨-米尔斯方程的重要性才体现出来,才获得了普遍的承认,成为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所以它是很重要的。至于为什么它没有得诺贝尔奖,就众说纷纭了,在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关于诺贝尔奖提名的情况解密之前我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它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不是因为诺贝尔奖有一个人不能得同一个学科的奖两次这样的规定。
中国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去世了,除了高度评价他的科学成就,对其推崇备至之外,还喜欢吹捧他别的成就。去年李政道去世,就吹捧他的文学艺术造诣非常高,我当时说过,李政道的文学艺术作品没有入门。杨振宁可能连没有入门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拿不出手,所以就改而吹捧他多么的爱国。网刊《知识分子》除了说杨振宁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还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给他上了一个谥号,要代表党中央来给某一个人是爱国者盖棺论定。网刊《赛先生》转发《知识分子》这篇文章,还觉得这个谥号不够高大上,把它改成“伟大的爱国者”。
他们之所以说杨振宁爱国,是认为他对于推动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纽约时报发杨振宁的讣告,也说杨振宁是因为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在中国出了名,之后由于他跟翁帆结婚更出名。但是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杨振宁一贯反对中国做基础研究。他认为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把钱花在基础研究上面,而应该把钱用于应用技术研究和国计民生。
杨振宁自己做的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基础研究,却反对国家投资搞基础研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态。但是不管怎样他的确一直反对中国做基础研究,而且都是跟中国以及国际物理学界对着干的。直到晚年他也反对中国搞大型对撞机,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表态的都是支持的,就杨振宁一个人反对。他在物理学界势单力薄,就走政治路线给习主席上折子反对建大型对撞机,习主席一看杨振宁反对,就把这个项目叫停了。
杨振宁反对中国搞基础研究,目光极其短浅。不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就没有根本,中国要搞技术应用就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搞,也就会被人家卡脖子了。所以可以说,杨振宁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坏的阻挠作用。去吹捧杨振宁在这方面多么爱国,是非常荒唐的。在去年李政道去世的时候我就说过了,李政道才是真正对中国科学以及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如果说这是爱国(当然指的是爱中国),那么李政道要比杨振宁爱国得多。
之所以有人要肉麻地吹捧杨振宁,神化、拔高杨振宁,还有一个目的,为了去蹭杨振宁的名气。最明显的是饶毅。杨振宁一去世,饶毅在他的公众号上连续发表了9篇关于杨振宁有关的文章。饶毅非常可笑地说:杨振宁是仁者寿。杨振宁活了103岁,的确很长寿,但是一个人是不是长寿,跟他仁不仁没有任何关系。坏人长寿的多得是,好人短命的也多得是,怎么能拿杨振宁一个例子来说明仁者寿。
何况杨振宁也算不上什么仁者。他跟李政道争名夺利,搞得那么难看,这能够叫做仁吗?他在文革期间在美国成了中国政府的代言人,吹捧文革,为文革唱赞歌,甚至为文革迫害中国知识分子唱赞歌,后来也没有对此有反省,这能够叫做仁吗?杨振宁对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还喜欢走上层路线打压中国的基础研究,这能够叫做仁吗?
饶毅还说杨振宁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杨振宁当然很聪明,不聪明是做不出那么重要的理论物理研究的。但是我记得饶毅还说过施一公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那么是不是要让施一公跟杨振宁先去打一架?饶毅自己是一脑子浆糊,智力不高,所以可能看到那些比较聪明的人,都认为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一脑子浆糊的人做某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智力有多高的评价,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参考价值?
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贬低杨振宁的成就。杨振宁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个没有人能够否认。只不过这些吹鼓手神化、拔高杨振宁,反而让人觉得反感。你们既然要大唱赞歌,也得允许像我这样的人来唱唱反调吧。
2025.10.19.录制
2025.11.3.整理
]]>
现在我们不知道张尧学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查的,还是有不少人把这条消息转给我,因为我曾经在2015年揭露过张尧学,说他是一个学术骗子。这是我揭露过的无数的学术骗子中比较少见的落马的。
2015年张尧学和他的团队搞出来的“透明计算”获得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那是中国最高的科学大奖,在中国计算机学界舆论大哗。很多人都在网上质疑这个获奖的含金量,认为所谓的透明计算就是骗人的东西,怎么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时政府要保他,网上的质疑很快就都被一一删掉了。有个别的媒体报道了网上对张尧学透明计算的质疑,也被删掉了。
科技日报要为张尧学保驾护航,发表了一篇评论,说学术批评不能靠匿名诽谤。的确当时在网上质疑张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人士都是匿名的,张尧学得罪不起,谁敢公开实名实姓质疑他呢?记者去采访计算机学界的那些大佬、院士,他们也只能推脱说对此不了解,也不敢公开质疑。
实名实姓地公开质疑而且揭露张尧学是一个骗子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后来英国的《自然》、美国的《外交政策》等国外的媒体要报导这个事件,找不到那些匿名的人采访,就只好来采访我。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是学生物的,不懂计算机科学,怎么揭露张尧学?我不是从专业的角度揭露张尧学,那已经有别人在匿名做了。我是从不需要专业的角度来揭露他的。我有我的办法。首先去查张尧学的履历。张尧学以前的确做科研,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当教授。但是他从1995年开始就从政了,先是去国务院挂职,到1999年就全职当官了,当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2011年又去中南大学当校长。所以他不搞科研、全职当官已经有十几年了,怎么还能够做出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成果出来?这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其次我去查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引用情况。这并不是两弹一星之类的机密,是公开的科研成果。之所以会获奖,号称是因为在国内外都有重大的影响,被普遍使用。人们怎么知道这个成果的存在?那就要看论文。所以要看他的论文发表情况。报奖材料列了8篇的论文,表示这8篇论文就是代表这个成果的。我就去看这8篇论文。
这些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论文,具体研究的是什么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8篇论文是关于哪一方面的研究,我是看得懂的。这8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跟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也跟张尧学没有关系,根本就不是他团队写的,是完全无关的论文,被他拿来凑数。特别搞笑的是,这4篇所谓的论文里有一篇根本就不是论文,而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一本计算机教科书里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内容也跟张尧学、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那本教科书也不是张尧学写的,是一个姓林的人写的,怎么能够把它作为自己的成果?是不是还要把这个一等奖跟那个姓林的作者分享啊?更可笑的是,这是一本2001年出版的书,张尧学为了把这本教科书伪装成一篇论文,居然把它的出版年份2001年写成“2001年卷”。
剩下的四篇论文倒是张尧学写的,他是作者之一。但是其中有一篇是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发表在一个已经停刊的很低端的学术期刊上。人工智能跟透明计算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虽然是张尧学写的,也是一篇无关的论文。另外一篇论文是张尧学198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也跟透明计算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有关系,那也是属于东北大学的成果,难道这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要发给东北大学吗?
跟透明计算有关的就剩下两篇论文。那两篇论文都是发在很低端的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发表了好几年了,到获奖的时候都只被引用了40多次,而且绝大多数的引用都是张尧学本人自引或者是中国人引的,而外国引用的,有两篇不是英语的论文,还有三篇是英语论文,但那三篇的作者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计算机科学最发达的是英美,英美的研究者没有一个人引用过张尧学的论文,怎么能够说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多么大的轰动、被广泛使用?引用的次数这么可怜,论文数也这么可怜,才要拿无关的论文凑数。
第三,张尧学在报奖材料里为了表明透明计算获得了多么高的评价,引用了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他说透明计算被IBM、英特尔采用,被英特尔副总裁称赞为代表着下一代的计算。我去查了一下,的确英特尔有一个副总裁有一次在会议上提到透明计算,但是他说其实透明计算这个概念并不新颖,早在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就已经提出来了,现在中国清华大学的张尧学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那个英特尔的副总裁并不是搞技术的,而是MBA出身的,根本就不懂技术。他说的麻省理工学院的“透明计算”跟张尧学的透明计算不是一回事。
美国的确有人提出过透明计算的这种说法,但是“透明”指的是公开可见的计算,而张尧学的透明计算的“透明”指的是看不到的、不知不觉的,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透明的定义,只不过碰巧用了同一个词,由于一词多义,就被混为一谈了。
张尧学还说相关的研究获得了国外哪些学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张氏协议综合法。我去查了一下,的确有几个人评价过张尧学的研究,但是评价的是他198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跟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把这作为获奖成果,是不是又是要把这个奖发给日本东北大学?关于“张氏协议综合法”,张尧学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吹过,意思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协议,多给中国人长脸啊。我去查过,的确有一篇关于各种协议的综述,介绍了十几种的协议,每一种协议都以发表论文的那个人的名字来称呼,并不是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张尧学在报奖材料里还说,他的专著被美国大学教授Y. Pan称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Y. Pan一看就是一个华人,但是他为什么不把名字写全?我查找的结果,发现这个人叫潘毅,是中南大学的教授。原来是张尧学手下的,那么他做的评价不具有客观中立,能够说明啥问题啊?这就是为什么张尧学不敢用汉字来写他的名字,还要把他的名给缩写了,就是怕让人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还要把他当成是一个美国教授的评价。
从张尧学的报奖材料就可以看出来,这是非常拙劣的造假,粗制乱造拼凑,报上去了,居然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就不正常了,说明完全是张尧学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运作的结果。
中国各种各样的奖基本上也都是运作的结果,本来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本来含金量是很高的,代表的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成就,所以从1999年设立以来,为了保证它的含金量,宁缺毋滥,多年空缺,哪一年没有值得获奖的,就不发了。从1999年到张尧学的透明计算获奖之前的2013年,14年间总共才颁了6次奖,大部分的年份都不颁奖,都是空着的。就我算是有发言权的生物学的领域来说,颁过两次,一次是颁给澄江动物群寒武纪大爆发的研究,一次是颁给中国植物志。这两次的颁奖的确都是实至名归。
可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确含金量本来还是挺高的,但是居然在2014年就颁发给了一个虚假的成果。中国的学术骗子当然多的是,只不过像张尧学这样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把一个虚假的成果包装一下,就获得了本来含金量还很高的中国科学的最高奖,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这是一大科学丑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
当时《自然》就张尧学获奖一事采访我,我就说了这是中国科学最大的丑闻之一。《自然》不敢报道我这句话,可能觉得我说得太夸张了。我当时还说再过10年、20年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对。现在刚好十年过去了,张尧学落马了,不就证明了我当时说的是对的,这的确是中国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虽然我们不知道张尧学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个获奖落马的,但是中国最高的科学大奖的获得者落马被处理这是唯一的一次,这不就是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吗?
不管张尧学的落马跟获奖有没有关系,这个获奖成果是假的,现在可以说是公认的。不说别的,透明计算获奖后,并没有人因此就认它、用它,当初号称经济价值巨大,现在已证明其价值为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他能够获奖?当时张尧学利用权力和人脉关系运作,究竟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些本来都应该调查清楚的。但是中国不是正常的社会,所以我们也不指望真的能把这些事情都查得清清楚楚。现在一个学术骗子落马了,在中国的这种大环境下,可以说还是很意外的,算是意外之喜。
2025.10.17.录制
2025.11.1.整理
]]>
现在我们不知道张尧学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查的,还是有不少人把这条消息转给我,因为我曾经在2015年揭露过张尧学,说他是一个学术骗子。这是我揭露过的无数的学术骗子中比较少见的落马的。
2015年张尧学和他的团队搞出来的“透明计算”获得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那是中国最高的科学大奖,在中国计算机学界舆论大哗。很多人都在网上质疑这个获奖的含金量,认为所谓的透明计算就是骗人的东西,怎么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时政府要保他,网上的质疑很快就都被一一删掉了。有个别的媒体报道了网上对张尧学透明计算的质疑,也被删掉了。
科技日报要为张尧学保驾护航,发表了一篇评论,说学术批评不能靠匿名诽谤。的确当时在网上质疑张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人士都是匿名的,张尧学得罪不起,谁敢公开实名实姓质疑他呢?记者去采访计算机学界的那些大佬、院士,他们也只能推脱说对此不了解,也不敢公开质疑。
实名实姓地公开质疑而且揭露张尧学是一个骗子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后来英国的《自然》、美国的《外交政策》等国外的媒体要报导这个事件,找不到那些匿名的人采访,就只好来采访我。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是学生物的,不懂计算机科学,怎么揭露张尧学?我不是从专业的角度揭露张尧学,那已经有别人在匿名做了。我是从不需要专业的角度来揭露他的。我有我的办法。首先去查张尧学的履历。张尧学以前的确做科研,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当教授。但是他从1995年开始就从政了,先是去国务院挂职,到1999年就全职当官了,当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2011年又去中南大学当校长。所以他不搞科研、全职当官已经有十几年了,怎么还能够做出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成果出来?这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其次我去查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引用情况。这并不是两弹一星之类的机密,是公开的科研成果。之所以会获奖,号称是因为在国内外都有重大的影响,被普遍使用。人们怎么知道这个成果的存在?那就要看论文。所以要看他的论文发表情况。报奖材料列了8篇的论文,表示这8篇论文就是代表这个成果的。我就去看这8篇论文。
这些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论文,具体研究的是什么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8篇论文是关于哪一方面的研究,我是看得懂的。这8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跟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也跟张尧学没有关系,根本就不是他团队写的,是完全无关的论文,被他拿来凑数。特别搞笑的是,这4篇所谓的论文里有一篇根本就不是论文,而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一本计算机教科书里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内容也跟张尧学、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那本教科书也不是张尧学写的,是一个姓林的人写的,怎么能够把它作为自己的成果?是不是还要把这个一等奖跟那个姓林的作者分享啊?更可笑的是,这是一本2001年出版的书,张尧学为了把这本教科书伪装成一篇论文,居然把它的出版年份2001年写成“2001年卷”。
剩下的四篇论文倒是张尧学写的,他是作者之一。但是其中有一篇是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发表在一个已经停刊的很低端的学术期刊上。人工智能跟透明计算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虽然是张尧学写的,也是一篇无关的论文。另外一篇论文是张尧学198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也跟透明计算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有关系,那也是属于东北大学的成果,难道这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要发给东北大学吗?
跟透明计算有关的就剩下两篇论文。那两篇论文都是发在很低端的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发表了好几年了,到获奖的时候都只被引用了40多次,而且绝大多数的引用都是张尧学本人自引或者是中国人引的,而外国引用的,有两篇不是英语的论文,还有三篇是英语论文,但那三篇的作者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计算机科学最发达的是英美,英美的研究者没有一个人引用过张尧学的论文,怎么能够说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多么大的轰动、被广泛使用?引用的次数这么可怜,论文数也这么可怜,才要拿无关的论文凑数。
第三,张尧学在报奖材料里为了表明透明计算获得了多么高的评价,引用了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他说透明计算被IBM、英特尔采用,被英特尔副总裁称赞为代表着下一代的计算。我去查了一下,的确英特尔有一个副总裁有一次在会议上提到透明计算,但是他说其实透明计算这个概念并不新颖,早在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就已经提出来了,现在中国清华大学的张尧学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那个英特尔的副总裁并不是搞技术的,而是MBA出身的,根本就不懂技术。他说的麻省理工学院的“透明计算”跟张尧学的透明计算不是一回事。
美国的确有人提出过透明计算的这种说法,但是“透明”指的是公开可见的计算,而张尧学的透明计算的“透明”指的是看不到的、不知不觉的,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透明的定义,只不过碰巧用了同一个词,由于一词多义,就被混为一谈了。
张尧学还说相关的研究获得了国外哪些学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张氏协议综合法。我去查了一下,的确有几个人评价过张尧学的研究,但是评价的是他198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跟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把这作为获奖成果,是不是又是要把这个奖发给日本东北大学?关于“张氏协议综合法”,张尧学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吹过,意思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协议,多给中国人长脸啊。我去查过,的确有一篇关于各种协议的综述,介绍了十几种的协议,每一种协议都以发表论文的那个人的名字来称呼,并不是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张尧学在报奖材料里还说,他的专著被美国大学教授Y. Pan称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Y. Pan一看就是一个华人,但是他为什么不把名字写全?我查找的结果,发现这个人叫潘毅,是中南大学的教授。原来是张尧学手下的,那么他做的评价不具有客观中立,能够说明啥问题啊?这就是为什么张尧学不敢用汉字来写他的名字,还要把他的名给缩写了,就是怕让人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还要把他当成是一个美国教授的评价。
从张尧学的报奖材料就可以看出来,这是非常拙劣的造假,粗制乱造拼凑,报上去了,居然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就不正常了,说明完全是张尧学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运作的结果。
中国各种各样的奖基本上也都是运作的结果,本来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本来含金量是很高的,代表的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成就,所以从1999年设立以来,为了保证它的含金量,宁缺毋滥,多年空缺,哪一年没有值得获奖的,就不发了。从1999年到张尧学的透明计算获奖之前的2013年,14年间总共才颁了6次奖,大部分的年份都不颁奖,都是空着的。就我算是有发言权的生物学的领域来说,颁过两次,一次是颁给澄江动物群寒武纪大爆发的研究,一次是颁给中国植物志。这两次的颁奖的确都是实至名归。
可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确含金量本来还是挺高的,但是居然在2014年就颁发给了一个虚假的成果。中国的学术骗子当然多的是,只不过像张尧学这样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把一个虚假的成果包装一下,就获得了本来含金量还很高的中国科学的最高奖,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这是一大科学丑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
当时《自然》就张尧学获奖一事采访我,我就说了这是中国科学最大的丑闻之一。《自然》不敢报道我这句话,可能觉得我说得太夸张了。我当时还说再过10年、20年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对。现在刚好十年过去了,张尧学落马了,不就证明了我当时说的是对的,这的确是中国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虽然我们不知道张尧学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个获奖落马的,但是中国最高的科学大奖的获得者落马被处理这是唯一的一次,这不就是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吗?
不管张尧学的落马跟获奖有没有关系,这个获奖成果是假的,现在可以说是公认的。不说别的,透明计算获奖后,并没有人因此就认它、用它,当初号称经济价值巨大,现在已证明其价值为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他能够获奖?当时张尧学利用权力和人脉关系运作,究竟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些本来都应该调查清楚的。但是中国不是正常的社会,所以我们也不指望真的能把这些事情都查得清清楚楚。现在一个学术骗子落马了,在中国的这种大环境下,可以说还是很意外的,算是意外之喜。
2025.10.17.录制
2025.11.1.整理
]]>
医生说去查房的时候,看到这个小孩在吃鸡腿。他拿起鸡腿的包装一看,保质期18个月,说一个鸡腿怎么能够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呢?就是加了很多防腐剂,是泡在防腐剂里的。所以他呼吁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小孩的饮食,吃什么食品要看一下是不是有防腐剂、食品添加剂,不要让他们随便吃垃圾食品,不然的话就会得癌症。
这个主治医师号称治疗的是癌症,但是缺乏癌症的知识,甚至还对他治疗的这种癌症也缺乏知识。他说这个女孩得的是肝未分化肉瘤,全称应该叫做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如果他查过关于这种恶性肿瘤的相关资料,就该知道它就是遗传的。他说祖孙三代都没有得过这种癌症,所以不可能是遗传的,是错的。导致肿瘤的遗传因素不一定是直接从父母遗传了某一个致病基因,完全可能是在性细胞生成或者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异常或者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的。
比如说,唐氏综合症是一种遗传的疾病。你能够说因为祖孙三代都没有人得过唐氏综合征,那么唐氏综合征就不是一种遗传病吗?肝未分化肉瘤就是类似的遗传病。它是因为染色体出现了异常,发生了易位,导致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残留了一些未分化的干细胞。这完全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跟后天的、环境的因素,包括跟吃什么没有关系。
肝未分化肉瘤是一种很罕见的癌症,90%是15岁以下的儿童得的。这种主要是儿童得的癌症跟环境因素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环境因素引起的,暴露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得的概率越高,大人得这种癌症的比例应该比儿童更高才对,不会大部分都是儿童得的。
这个医生将儿童得了癌症怪为是吃垃圾食品引起的,这不是孤例,以前已经有别的中国医生这么说过了,我也批过了。他们之所以敢这么说,因为迎合了很多人的心理。很多人觉得垃圾食品含有那么多的食品添加剂,对身体不好,儿童本来就喜欢吃垃圾食品,所以他们得癌症就是跟吃垃圾食品吃多了有关。
食品添加剂通常不会是致癌物,除了一些例外,因为如果是致癌物是不会批准使用的。哪些例外呢?某一些防腐剂本身不是致癌物,但是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例如,在加工肉制品当中,普遍会用亚硝酸钠做防腐剂。亚硝酸钠本身不是致癌物,但是在酸性和加热的条件下,会跟肉里的氨基酸起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就是一种致癌物。
明明知道它会产生致癌物,为什么加工肉制品还是要用亚硝酸钠作为防腐剂呢?因为肉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被肉毒杆菌污染,肉毒杆菌一旦繁殖,会产生肉毒素,而肉毒素是已知的最毒的毒素之一,摄入了一点点的量,人就会被毒死。亚硝酸钠可以有效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所以权衡利弊的结果,还是应该用亚硝酸钠做防腐剂。何况加工肉制品即使没有用亚硝酸钠,本身就是一种致癌物,本来就不应该多吃。
别的食品用得比较多的防腐剂主要是苯甲酸和山梨酸。苯甲酸本身也不是致癌物,但是饮料中如果加了苯甲酸,它能够跟维生素C起反应,产生苯,苯就是一种致癌物。为什么知道它有可能产生致癌物,还要用它呢?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如果不用防腐剂,在保存过程中,细菌、真菌会污染、繁殖,对身体反而有害。特别是真菌,一旦繁殖了,会产生真菌毒素。有的真菌毒素就是致癌物,甚至是非常强烈的致癌物,比如说黄曲霉素,可比什么防腐剂会产生的致癌物毒性要强多了。
至于山梨酸,是非常安全的,本身不是致癌物。目前也没有发现它能够跟别的什么东西反应产生致癌物。所以大家买包装食品要习惯看成分表,尽量选择用山梨酸作为防腐剂的。
但是我们从食品中摄入的致癌物,不管是从食品添加剂来的,还是天然产生的,并不是吃下去了很快就能够导致癌症。是要长期摄入,才会增加导致癌症的风险。所以不能把小孩得癌症怪为是因为吃了食品中某一种致癌物导致的,而是年纪越大摄入致癌物的时间越长、量越多,得癌症的风险也就越高。我们通常可以把癌症视为是一种老年病,就是因为老人得癌症的风险是最高的。
不要说是小孩得癌症了,即使是大人,即使是老人得癌症,通常也不能就怪为是因为他长期吃了某一种食品里含有致癌物。我们认为某一种食品的某一种成分,或者某一种食品添加剂是致癌物,增加癌症的风险有多高,这是大样本的统计结果,并不是说100%都会得癌症。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他得癌症是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致癌物引起的,这是没法确定的。不能就认为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
但是中国的医生就喜欢下这种定论。对于具体的病例,得了癌症了,就一口咬定是因为喜欢吃什么食品引起的,因为中国的医生就像我以前一再说过的,本质都是老中医,都是喜欢一拍脑袋就给出结论。
当然我并不是说对于小孩吃垃圾食品无所谓,不用关心,因为的确小孩吃垃圾食品吃多了是会有害的。垃圾食品为了好吃通常是高糖、高盐、高脂肪,吃多了容易长胖。还有的食品添加剂有可能会对小孩的神经发育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被怀疑有可能增加小孩多动症的风险。关于人工合成色素的可能危害,我以前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说了。这些危害都跟会得恶性肿瘤、癌症没有关系,你不能用会得恶性肿瘤、癌症来吓唬小孩,不让他们吃垃圾食品。
小孩得癌症是一个不幸的事件,是一个偶发事件,跟小孩本人有什么“不良习惯”没有关系,不能把它怪为是因为小孩喜欢吃垃圾食品或者别的什么习惯导致的,这样会增加了小孩的心理负担,小孩为此会去自责,感到内疚,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这种医生是不配当医生的。
2025.10.13.录制
2025.10.28.整理
]]>
医生说去查房的时候,看到这个小孩在吃鸡腿。他拿起鸡腿的包装一看,保质期18个月,说一个鸡腿怎么能够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呢?就是加了很多防腐剂,是泡在防腐剂里的。所以他呼吁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小孩的饮食,吃什么食品要看一下是不是有防腐剂、食品添加剂,不要让他们随便吃垃圾食品,不然的话就会得癌症。
这个主治医师号称治疗的是癌症,但是缺乏癌症的知识,甚至还对他治疗的这种癌症也缺乏知识。他说这个女孩得的是肝未分化肉瘤,全称应该叫做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如果他查过关于这种恶性肿瘤的相关资料,就该知道它就是遗传的。他说祖孙三代都没有得过这种癌症,所以不可能是遗传的,是错的。导致肿瘤的遗传因素不一定是直接从父母遗传了某一个致病基因,完全可能是在性细胞生成或者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异常或者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的。
比如说,唐氏综合症是一种遗传的疾病。你能够说因为祖孙三代都没有人得过唐氏综合征,那么唐氏综合征就不是一种遗传病吗?肝未分化肉瘤就是类似的遗传病。它是因为染色体出现了异常,发生了易位,导致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残留了一些未分化的干细胞。这完全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跟后天的、环境的因素,包括跟吃什么没有关系。
肝未分化肉瘤是一种很罕见的癌症,90%是15岁以下的儿童得的。这种主要是儿童得的癌症跟环境因素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环境因素引起的,暴露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得的概率越高,大人得这种癌症的比例应该比儿童更高才对,不会大部分都是儿童得的。
这个医生将儿童得了癌症怪为是吃垃圾食品引起的,这不是孤例,以前已经有别的中国医生这么说过了,我也批过了。他们之所以敢这么说,因为迎合了很多人的心理。很多人觉得垃圾食品含有那么多的食品添加剂,对身体不好,儿童本来就喜欢吃垃圾食品,所以他们得癌症就是跟吃垃圾食品吃多了有关。
食品添加剂通常不会是致癌物,除了一些例外,因为如果是致癌物是不会批准使用的。哪些例外呢?某一些防腐剂本身不是致癌物,但是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例如,在加工肉制品当中,普遍会用亚硝酸钠做防腐剂。亚硝酸钠本身不是致癌物,但是在酸性和加热的条件下,会跟肉里的氨基酸起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就是一种致癌物。
明明知道它会产生致癌物,为什么加工肉制品还是要用亚硝酸钠作为防腐剂呢?因为肉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被肉毒杆菌污染,肉毒杆菌一旦繁殖,会产生肉毒素,而肉毒素是已知的最毒的毒素之一,摄入了一点点的量,人就会被毒死。亚硝酸钠可以有效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所以权衡利弊的结果,还是应该用亚硝酸钠做防腐剂。何况加工肉制品即使没有用亚硝酸钠,本身就是一种致癌物,本来就不应该多吃。
别的食品用得比较多的防腐剂主要是苯甲酸和山梨酸。苯甲酸本身也不是致癌物,但是饮料中如果加了苯甲酸,它能够跟维生素C起反应,产生苯,苯就是一种致癌物。为什么知道它有可能产生致癌物,还要用它呢?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如果不用防腐剂,在保存过程中,细菌、真菌会污染、繁殖,对身体反而有害。特别是真菌,一旦繁殖了,会产生真菌毒素。有的真菌毒素就是致癌物,甚至是非常强烈的致癌物,比如说黄曲霉素,可比什么防腐剂会产生的致癌物毒性要强多了。
至于山梨酸,是非常安全的,本身不是致癌物。目前也没有发现它能够跟别的什么东西反应产生致癌物。所以大家买包装食品要习惯看成分表,尽量选择用山梨酸作为防腐剂的。
但是我们从食品中摄入的致癌物,不管是从食品添加剂来的,还是天然产生的,并不是吃下去了很快就能够导致癌症。是要长期摄入,才会增加导致癌症的风险。所以不能把小孩得癌症怪为是因为吃了食品中某一种致癌物导致的,而是年纪越大摄入致癌物的时间越长、量越多,得癌症的风险也就越高。我们通常可以把癌症视为是一种老年病,就是因为老人得癌症的风险是最高的。
不要说是小孩得癌症了,即使是大人,即使是老人得癌症,通常也不能就怪为是因为他长期吃了某一种食品里含有致癌物。我们认为某一种食品的某一种成分,或者某一种食品添加剂是致癌物,增加癌症的风险有多高,这是大样本的统计结果,并不是说100%都会得癌症。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他得癌症是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致癌物引起的,这是没法确定的。不能就认为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
但是中国的医生就喜欢下这种定论。对于具体的病例,得了癌症了,就一口咬定是因为喜欢吃什么食品引起的,因为中国的医生就像我以前一再说过的,本质都是老中医,都是喜欢一拍脑袋就给出结论。
当然我并不是说对于小孩吃垃圾食品无所谓,不用关心,因为的确小孩吃垃圾食品吃多了是会有害的。垃圾食品为了好吃通常是高糖、高盐、高脂肪,吃多了容易长胖。还有的食品添加剂有可能会对小孩的神经发育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被怀疑有可能增加小孩多动症的风险。关于人工合成色素的可能危害,我以前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说了。这些危害都跟会得恶性肿瘤、癌症没有关系,你不能用会得恶性肿瘤、癌症来吓唬小孩,不让他们吃垃圾食品。
小孩得癌症是一个不幸的事件,是一个偶发事件,跟小孩本人有什么“不良习惯”没有关系,不能把它怪为是因为小孩喜欢吃垃圾食品或者别的什么习惯导致的,这样会增加了小孩的心理负担,小孩为此会去自责,感到内疚,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这种医生是不配当医生的。
2025.10.13.录制
2025.10.28.整理
]]>
但是还是有中国人不服,谁呀?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25年后日本反思为什么开始被中国超越》。他认为,“2035年之后,中国因为科学发展,不断出现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从而也顺其自然逐渐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越来越多。”而日本由于决策失误,获诺奖的高峰到2040年就结束了,之后就会下降,“到2050年,中国因为科学发展的程度和时间,而相应的诺奖数量将超过日本。”
像饶毅一样觉得比谁都懂诺贝尔奖,能够预测诺贝尔奖的发展趋势的人在中国有的是,预测中国会拿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的人也有的是。这几天,南京工大原校长黄维院士在2013年的预测又被翻出来打脸。他当时说,十年以后,中国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且说这是毫无悬念的。黄维才预测了十年之后的事,所以很容易被打脸。
杨振宁鬼一点,将预测的时间放到了二十年。他在2000年预测,二十年后中国会拿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杨振宁虽然鬼,但是没有料到自己那么长寿,二十年后还活着,所以也被打脸。
饶毅更鬼一点,将预测的时间放到了25年之后。他说那个时候他88岁,能够看到自己的预测究竟是准确的还是离谱的。他未必会那么长寿,因为饶毅的养生观是很奇葩的,我以前曾经批评过,他认为运动有害健康会猝死,从来不敢运动。他的饮食也不健康。所以他是不是真的能够活到88岁,活到2050年,看他的预测究竟是准确还是离谱,首先就要打一个疑问。
但是我们不用等那么长的时间,在现在根据饶毅这个预测的内在逻辑就可以知道他的预测是不靠谱的。说饶毅这种满脑子浆糊的有内在逻辑,可能并不是很妥当。那我们换一个说法,根据他这个预测的理由、依据,也可以知道它是不靠谱的。
日本到现在本世纪拿到22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在本世纪之前,还拿过几个,加起来有27个。饶毅不认为日本到今年就不会再得奖了。他认为日本还是处于得诺奖的高峰,说是一直到2040年才会下降,也就是说这15年内获奖的速度跟现在是差不多,几乎是平均一年一个,我们保守一点,打一个折,就算日本在未来的15年内只能够获得十个诺贝尔奖,而且到2040年之后就一个也不得了,虽然饶毅的意思是日本还会得,只是没有得到那么多,但是我们就保守一点,算它一个都不得了吧。这样加起来日本该也有37个诺贝尔奖,中国到现在就只有屠呦呦一个,也就是说到2050年日本至少要比中国多出36个诺贝尔奖。
按照饶毅的说法,中国是一直要到2035年才开始能够得诺贝尔奖,到2050年超过了日本。也就是说,在这15年的时间内中国需要得至少36个诺贝尔奖,才有可能超过日本。平均算下来,就是一年中国要得两到三个诺贝尔奖。而且饶毅认为中国获奖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一开始可能一年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后面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到最后那几年中国要囊括所有的诺贝尔奖,才有可能超过日本。这怎么可能?这也说明饶毅在做这种预测的时候没有数字的概念,完全就是一个数学白痴,跟川普一样的数学白痴,难怪饶毅会相信川普说的要把药价降低1000%、1200%、1600%。
不仅饶毅是一个没有数字概念的数学白痴,他对于诺贝尔奖的颁发也没有常识,没有概念。虽然他认为自己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懂诺奖,但是他甚至连诺贝尔奖的颁发有滞后都不知道。
他为什么认为中国从2035年之后会得诺贝尔奖,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他认为2035年之后,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但是诺贝尔奖的颁发跟奥斯卡不一样,并不是你做出了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马上就发给你诺贝尔奖。那种是极罕见的,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的颁发都有滞后,往往滞后二三十年。比如说今年的生理学奖给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工作,化学奖也是发给二十多年前的工作,物理学奖更夸张了,是发给40年前的工作。
所以即使按照饶毅说的,2035年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和发明,那么中国得诺贝尔奖的数量要井喷,也得到2050年之后,才有可能逐步得奖。所以饶毅的预测是不成立的,已经过了他预测的时间段了。
可见,虽然饶毅觉得自己比谁都懂诺贝尔奖,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懂诺贝尔奖,其实他一点都没有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概念。
如果要在2035年中国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会井喷,那么现在中国就应该有一大堆的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在那里排队等着获诺贝尔奖了。那么请问最喜欢预测诺贝尔奖的饶毅,中国有哪一些已有的工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不说别的领域吧,就说饶毅认为比谁都懂的生物医学领域吧,现在有哪一项或哪几项工作可以在2035年之后就能够得诺贝尔奖呢?难道是他的铁哥们施一公搞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吗?
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投入了很多科研经费,在科技方面的确进步很大,但是为什么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就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呢?这有中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的因素,也有中国的学术环境没那么好的因素。关于这些因素,我在一年前也是在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分析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想说一点,诺贝尔奖并不是投入了很多钱、很多精力、很多人力就一定能够得到的。实际上你在做研究的时候,越想得诺贝尔奖,可能越得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绝大部分做科研并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目标。恰恰相反,他们绝大部分做科学研究是出于好奇,或者是为了造福人类,并不是想要取得诺贝尔奖,甚至已经做出了可以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了,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
今年获奖者就没有一个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有几个在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从瑞典打来的电话的时候,还以为是诈骗电话。有一个因为时差的原因是在睡梦中被吵醒的,干脆就把手机关掉,是等到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敲门采访,把她吵醒了,才知道自己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中国科学界想要得诺贝尔奖,想要让得诺贝尔奖成为常态,首先就不要有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其次要少出几个像饶毅这样的妄人。
2025.10.9.录制
2025.10.24.整理
]]>
但是还是有中国人不服,谁呀?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25年后日本反思为什么开始被中国超越》。他认为,“2035年之后,中国因为科学发展,不断出现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从而也顺其自然逐渐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越来越多。”而日本由于决策失误,获诺奖的高峰到2040年就结束了,之后就会下降,“到2050年,中国因为科学发展的程度和时间,而相应的诺奖数量将超过日本。”
像饶毅一样觉得比谁都懂诺贝尔奖,能够预测诺贝尔奖的发展趋势的人在中国有的是,预测中国会拿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的人也有的是。这几天,南京工大原校长黄维院士在2013年的预测又被翻出来打脸。他当时说,十年以后,中国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且说这是毫无悬念的。黄维才预测了十年之后的事,所以很容易被打脸。
杨振宁鬼一点,将预测的时间放到了二十年。他在2000年预测,二十年后中国会拿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杨振宁虽然鬼,但是没有料到自己那么长寿,二十年后还活着,所以也被打脸。
饶毅更鬼一点,将预测的时间放到了25年之后。他说那个时候他88岁,能够看到自己的预测究竟是准确的还是离谱的。他未必会那么长寿,因为饶毅的养生观是很奇葩的,我以前曾经批评过,他认为运动有害健康会猝死,从来不敢运动。他的饮食也不健康。所以他是不是真的能够活到88岁,活到2050年,看他的预测究竟是准确还是离谱,首先就要打一个疑问。
但是我们不用等那么长的时间,在现在根据饶毅这个预测的内在逻辑就可以知道他的预测是不靠谱的。说饶毅这种满脑子浆糊的有内在逻辑,可能并不是很妥当。那我们换一个说法,根据他这个预测的理由、依据,也可以知道它是不靠谱的。
日本到现在本世纪拿到22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在本世纪之前,还拿过几个,加起来有27个。饶毅不认为日本到今年就不会再得奖了。他认为日本还是处于得诺奖的高峰,说是一直到2040年才会下降,也就是说这15年内获奖的速度跟现在是差不多,几乎是平均一年一个,我们保守一点,打一个折,就算日本在未来的15年内只能够获得十个诺贝尔奖,而且到2040年之后就一个也不得了,虽然饶毅的意思是日本还会得,只是没有得到那么多,但是我们就保守一点,算它一个都不得了吧。这样加起来日本该也有37个诺贝尔奖,中国到现在就只有屠呦呦一个,也就是说到2050年日本至少要比中国多出36个诺贝尔奖。
按照饶毅的说法,中国是一直要到2035年才开始能够得诺贝尔奖,到2050年超过了日本。也就是说,在这15年的时间内中国需要得至少36个诺贝尔奖,才有可能超过日本。平均算下来,就是一年中国要得两到三个诺贝尔奖。而且饶毅认为中国获奖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一开始可能一年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后面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到最后那几年中国要囊括所有的诺贝尔奖,才有可能超过日本。这怎么可能?这也说明饶毅在做这种预测的时候没有数字的概念,完全就是一个数学白痴,跟川普一样的数学白痴,难怪饶毅会相信川普说的要把药价降低1000%、1200%、1600%。
不仅饶毅是一个没有数字概念的数学白痴,他对于诺贝尔奖的颁发也没有常识,没有概念。虽然他认为自己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懂诺奖,但是他甚至连诺贝尔奖的颁发有滞后都不知道。
他为什么认为中国从2035年之后会得诺贝尔奖,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他认为2035年之后,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但是诺贝尔奖的颁发跟奥斯卡不一样,并不是你做出了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马上就发给你诺贝尔奖。那种是极罕见的,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的颁发都有滞后,往往滞后二三十年。比如说今年的生理学奖给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工作,化学奖也是发给二十多年前的工作,物理学奖更夸张了,是发给40年前的工作。
所以即使按照饶毅说的,2035年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和发明,那么中国得诺贝尔奖的数量要井喷,也得到2050年之后,才有可能逐步得奖。所以饶毅的预测是不成立的,已经过了他预测的时间段了。
可见,虽然饶毅觉得自己比谁都懂诺贝尔奖,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懂诺贝尔奖,其实他一点都没有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概念。
如果要在2035年中国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会井喷,那么现在中国就应该有一大堆的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在那里排队等着获诺贝尔奖了。那么请问最喜欢预测诺贝尔奖的饶毅,中国有哪一些已有的工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不说别的领域吧,就说饶毅认为比谁都懂的生物医学领域吧,现在有哪一项或哪几项工作可以在2035年之后就能够得诺贝尔奖呢?难道是他的铁哥们施一公搞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吗?
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投入了很多科研经费,在科技方面的确进步很大,但是为什么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就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呢?这有中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的因素,也有中国的学术环境没那么好的因素。关于这些因素,我在一年前也是在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分析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想说一点,诺贝尔奖并不是投入了很多钱、很多精力、很多人力就一定能够得到的。实际上你在做研究的时候,越想得诺贝尔奖,可能越得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绝大部分做科研并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目标。恰恰相反,他们绝大部分做科学研究是出于好奇,或者是为了造福人类,并不是想要取得诺贝尔奖,甚至已经做出了可以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了,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
今年获奖者就没有一个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有几个在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从瑞典打来的电话的时候,还以为是诈骗电话。有一个因为时差的原因是在睡梦中被吵醒的,干脆就把手机关掉,是等到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敲门采访,把她吵醒了,才知道自己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中国科学界想要得诺贝尔奖,想要让得诺贝尔奖成为常态,首先就不要有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其次要少出几个像饶毅这样的妄人。
2025.10.9.录制
2025.10.24.整理
]]>
也有不以为然的。例如觉得自己比谁都懂诺贝尔奖的饶毅,这一次又没有预测到,所以又认为这个奖发错了,那两个美国科学家不应该得奖,说他们的工作是狗尾续貂,对他们接受记者采访破口大骂,说他们是恬不知耻。其实是饶毅自己不懂,将一个免疫学的工作当成了医学遗传学的工作。
饶毅自己压根儿就不懂免疫学。从新冠疫情期间他发表的那些奇谈怪论就可以知道他没有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很无知。要了解这项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免疫学知识。不过免疫学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学科,内容太多了,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讲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也许我以后在特供会员的“人人应知的生物学”系列会比较具体地介绍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现在只能简单地讲一下。
人体免疫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发现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免疫细胞。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免疫细胞叫T细胞。今年诺奖的工作就是关于T细胞的,所以接下来我只讲T细胞不再讲别的免疫细胞了。
T细胞可以被分成两大类,要去杀病原体需要这两类T细胞合作。一类叫做助细胞,它们随着血液在身体里到处乱窜,发现了有病原体,就发出了警告,把另一类T细胞叫来。这第二类T细胞叫做杀手细胞,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种T细胞是要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的杀手。
助细胞是怎么知道有病原体入侵呢?我们以病毒入侵为例。病毒在入侵了人体细胞之后,有一些蛋白质的片段会在细胞的表面表现出来,就像一把钥匙在细胞表面长出来。助细胞的细胞表面也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受体。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锁,它的形状像是有一个锁孔。
助细胞表面的这把锁,几乎有无穷多的形状,可能有10的15次方的不同的组合产生的不同的形状。所以不管被病毒入侵的细胞生出来的那把蛋白质的钥匙是什么形状的,都能找到刚好有一把锁跟它对应,能插进去。不管那个入侵的病毒是以前就有的病毒还是一种新的病毒,比如说新冠病毒,不管那个蛋白质片段是什么形状的,总能有一把锁刚好能够跟它结合。这把钥匙插进去,助细胞就被激活了。激活了之后,它就发出信号,找来了杀手细胞将病原体杀死。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助细胞上面那把锁是有几乎无穷的形状的,什么样的蛋白质片段都有可能插进去,那么人体细胞的表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岂不是也有可能插进助细胞上面的锁,让助细胞产生反应?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产生反应的。这叫做免疫耐受。只有在异常的情况下,钥匙插到了锁里产生了反应,这个时候助细胞就误以为人体自身的细胞是入侵的,就会叫来杀手细胞杀死人自身的细胞,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炎症,叫做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疾病是一大类的病,有的病很罕见,有的病很常见,比如说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就都是自身免疫疾病。
这样就有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正常的情况下T细胞能够识别,这是我们自身的细胞,而那个是入侵的病原体?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异常的情况下出现了自身免疫?
T细胞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是在胸腺里发育成熟的,再释放到血液里。T是英语胸腺的第一个字母。T细胞在胸腺里成熟之后释放出去之前,要进行训练,相当于是新兵,训练好了再放出去。其中一种训练的方式是要让它能够分辨自身的细胞和病原体。
这是五十年前就已经发现了。有一种胸腺细胞表面有各种各样的人体自己产生的蛋白质片段,人体所有的蛋白质片段在上面都有。发育出来的T细胞先尝试着用它上面的受体去跟这些人体蛋白质的片段结合。如果结合上了,起反应了,叫做自身反应,这种T细胞就不能释放出去,要让它自己死掉,叫做细胞凋亡。
只有不产生自身反应的T细胞才释放出去,这样它们就不会去攻击我们人体的细胞。因为胸腺是产生T细胞的中枢,让T细胞不去攻击人体自身细胞的训练过程,就叫做中枢免疫耐受。
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放出去的那些T细胞并不是都不能有自身反应的。有一部分有自身反应的T细胞漏网跑出去了,有可能对人体细胞产生反应。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并不会去攻击人体细胞。这就说明即使这种能自身反应的T细胞释放出去了,也还有一种机制在控制着它,不让它去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释放出去的那些地方叫做外周,这种控制就叫做外周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有几种机制,以前有的已经发现了,甚至也得过诺贝尔奖。今年诺贝尔奖就是颁发给关于外周免疫耐受的发现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机制。
这个机制最早是日本的获奖者坂口志文发现的。坂口志文在1982年从医学院毕业,但不去当医生,要做基础研究,开始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他的研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在他之前日本科学家已经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发现。他们摘除了生下没几天的小鼠的胸腺,看对免疫系统会有什么影响。本来的推测是,胸腺是产生T细胞的,小鼠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去掉胸腺,不会有新的T细胞释放出来,那么免疫反应应该很弱。结果发现,恰恰相反,免疫系统发疯了,免疫细胞到处乱攻击自身的细胞。也就是说,这些老鼠得了自身免疫病了。
美国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将那些健康老鼠的T细胞注射到这些摘掉了胸腺的老鼠身上,发现这些被摘掉胸腺的老鼠的免疫系统正常了,不会再发疯了。这表明在T细胞里有某种东西能够控制T细胞不去攻击自身细胞,能够让免疫系统安静下来。
板口的贡献就是把这个东西找到了。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1995年发现存在着一种新的T细胞。它的作用是控制不要攻击自身的细胞。他把这种新发现的T细胞叫做调节性T细胞。
这个机制是这样的。能够自身反应的助细胞漏网跑出去,跟自身的细胞结合,产生反应了。调节性T细胞也是在全身到处乱窜的,随着血液流动,也流到了这个地方,跟这个细胞结合了,让它知道这是自身的细胞,就会告诉已经起反应的助细胞安静下来,别去把杀手细胞叫来杀自身细胞。
那个时候,对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时代。板口虽然证明了人体里有一种新的T细胞,但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它的分子基础,很多人是不服的,认为虽然发现了一种新的T细胞,也许并不是起到调节性的作用,对T细胞的调节也许是由别的原因导致的。
调节性T细胞的分子基础就是那两个今年获奖的美国科学家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发现的。他们是在生物技术公司做研究的,没有当过大学教授,把当大学教授视为人生顶峰的饶毅因此瞧不起他们,就像他也很瞧不起没当成教授却由于研究mRNA疫苗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卡里科,也认为她不配获奖。
这个发现跟一种特殊的老鼠有关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有一个曼哈顿计划研发原子弹,为此专门在田纳西搞了一个国家实验室研究老鼠的突变,研究核辐射会让老鼠产生什么样的突变,也研究老鼠在繁殖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突变。因此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自然突变。这种老鼠生下的后代,雌的都没问题,很健康。但是雄的有一半会得一种皮肤病,皮肤变得很薄,产生大量的皮屑,这种突变老鼠就被叫做多皮屑老鼠。这种老鼠不只是得皮肤病,解剖发现器官也发生了病变,主要是脾脏、淋巴结肿大。这种老鼠是活不久的,出生几周之后就死了。
因为只是有一半的雄鼠会有这种突变,而雌鼠都没问题,那么能够想到这是性连锁,在高中生物课我们学过,跟色盲一样,表明这个突变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
到了九十年代,发现这种多皮屑的老鼠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得了自身免疫病,免疫细胞攻击它的皮肤、脾脏、淋巴结等等。这样就有了一种可以用来研究自身免疫疾病的老鼠品系。
当时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都在华盛顿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工作。这家生物技术公司主要研究的就是要怎么样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想要研发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他们知道了有一种多皮屑老鼠会得自身免疫疾病,因为它是天生就得的,说明是基因导致的,而且是单基因导致的,就想到要把那个致病基因克隆出来。
在当时要找一个致病的基因是很麻烦的。因为知道致病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而且此前通过基因定位已经知道是在X染色体的中央,他们通过基因定位逐渐缩小这个基因所在的范围,一直缩小到了就剩下二十个基因,然后一个基因一个基因地测究竟哪一个是导致这种疾病的致病基因。运气很不好,直到测到第二十个才发现是它引起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基因,属于一类叫做Fox的基因,所以他们就把这种新发现的基因叫做foxp3。老鼠之所以会得自身免疫疾病,就是foxp3基因发生了突变。他们还做了转基因老鼠实验来证明这一点。正常的foxp3基因转入到了foxp3基因发生突变的老鼠里,发现它们正常了。这就证明了foxp3基因如果正常的话,就不会得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了突变,就会得自身免疫疾病。
那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差不多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基本上都公布了,他们就去搜,发现在人基因组里也有这个基因,那么很可能这个基因发生的突变也会让人得先天的自身免疫疾病。他们想到了人也有一种性连锁的先天免疫疾病,只有男孩会得,而且有这种遗传病的男孩生下几周之内就必须做干细胞移植,否则就会死。他们跟华盛顿大学儿科医院联系,搞到得这种遗传病的男孩的样品,检测发现的确是foxp3基因发生了突变。
他们的论文发表之后,板口马上就想到,foxp3基因跟调节性T细胞有关。实验发现,如果是普通的T细胞,里面的foxp3基因是不表达的。调节性的T细胞里这个基因是表达的。如果把已经表达的foxp3基因转到了普通的T细胞里,普通的T细胞也变成了调节性T细胞。这就证明了这个基因是能够产生调节T细胞的一个关键。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关于外周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机制到此就发现了,对于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也没有争议了。从那之后,它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研究的人非常多。
我看到中国有一个妄人在网上针对今年的诺贝尔奖评论说,诺贝尔奖的这些成果都没用。我们不说别的领域吧,生物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成果都会有用的,时间早晚问题。比如说调节性T细胞现在确认了,解决了一个很重大的免疫学的理论问题,那么它有没有实用的价值呢?当然有了。
首先,因为它跟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系,我们就可以想到能不能用它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并不是都是因为foxp3单基因发生了突变,那是遗传的,如果发生突变非常严重。有的自身免疫的疾病病人也会产生调节性T细胞,只不过在发病的那些组织调节性T细胞量很少,所以控制不了T细胞去攻击自身的组织。那么一个治病的思路就是怎么样让发病的那些组织能够有更多的调节性T细胞,让免疫系统在那里平静下来,不要去攻击自己。类似的还有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同样也可以想要怎么样让移植的器官那一块有更多的调节性T细胞,这样就不用吃药,也能够抑制排斥反应。
这个研究还能够用于治疗癌症。后来板口的研究重点就是要怎么样利用调节性T细胞治疗癌症。为什么这会跟治疗癌症扯上关系呢?T细胞里的杀手细胞除了能够杀死病原体,如果发现肿瘤细胞不是正常的细胞,也能够把它杀死。但是肿瘤细胞很狡猾,能够躲过杀手细胞,不让杀手细胞去杀它。肿瘤细胞能够躲过杀手细胞也有几种机制,其中的一种机制就是能够调来大批的调节性T细胞,让杀手细胞不要杀它,让那里的免疫反应安静下来。所以治疗肿瘤一个思路就是要怎么样减少在肿瘤组织那一块的调节性T细胞。
目前的这些研究都还是很初步的,但是非常热门。要怎么用调节性T细胞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光是这方面的临床试验,现在在招募实验对象的或者已经在做的就有两百多个。但是都是刚刚起步。从一个基础的研究到进入应用,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按照板口的估计,可能要再过二十年。他今年六十多岁了,他说不一定能够看到。我们希望这个成果早日转成应用,让板口能够看到。
2025.10.7.录制
2025.10.22.整理
]]>
也有不以为然的。例如觉得自己比谁都懂诺贝尔奖的饶毅,这一次又没有预测到,所以又认为这个奖发错了,那两个美国科学家不应该得奖,说他们的工作是狗尾续貂,对他们接受记者采访破口大骂,说他们是恬不知耻。其实是饶毅自己不懂,将一个免疫学的工作当成了医学遗传学的工作。
饶毅自己压根儿就不懂免疫学。从新冠疫情期间他发表的那些奇谈怪论就可以知道他没有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很无知。要了解这项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免疫学知识。不过免疫学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学科,内容太多了,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讲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也许我以后在特供会员的“人人应知的生物学”系列会比较具体地介绍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现在只能简单地讲一下。
人体免疫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发现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免疫细胞。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免疫细胞叫T细胞。今年诺奖的工作就是关于T细胞的,所以接下来我只讲T细胞不再讲别的免疫细胞了。
T细胞可以被分成两大类,要去杀病原体需要这两类T细胞合作。一类叫做助细胞,它们随着血液在身体里到处乱窜,发现了有病原体,就发出了警告,把另一类T细胞叫来。这第二类T细胞叫做杀手细胞,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种T细胞是要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的杀手。
助细胞是怎么知道有病原体入侵呢?我们以病毒入侵为例。病毒在入侵了人体细胞之后,有一些蛋白质的片段会在细胞的表面表现出来,就像一把钥匙在细胞表面长出来。助细胞的细胞表面也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受体。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锁,它的形状像是有一个锁孔。
助细胞表面的这把锁,几乎有无穷多的形状,可能有10的15次方的不同的组合产生的不同的形状。所以不管被病毒入侵的细胞生出来的那把蛋白质的钥匙是什么形状的,都能找到刚好有一把锁跟它对应,能插进去。不管那个入侵的病毒是以前就有的病毒还是一种新的病毒,比如说新冠病毒,不管那个蛋白质片段是什么形状的,总能有一把锁刚好能够跟它结合。这把钥匙插进去,助细胞就被激活了。激活了之后,它就发出信号,找来了杀手细胞将病原体杀死。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助细胞上面那把锁是有几乎无穷的形状的,什么样的蛋白质片段都有可能插进去,那么人体细胞的表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岂不是也有可能插进助细胞上面的锁,让助细胞产生反应?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产生反应的。这叫做免疫耐受。只有在异常的情况下,钥匙插到了锁里产生了反应,这个时候助细胞就误以为人体自身的细胞是入侵的,就会叫来杀手细胞杀死人自身的细胞,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炎症,叫做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疾病是一大类的病,有的病很罕见,有的病很常见,比如说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就都是自身免疫疾病。
这样就有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正常的情况下T细胞能够识别,这是我们自身的细胞,而那个是入侵的病原体?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异常的情况下出现了自身免疫?
T细胞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是在胸腺里发育成熟的,再释放到血液里。T是英语胸腺的第一个字母。T细胞在胸腺里成熟之后释放出去之前,要进行训练,相当于是新兵,训练好了再放出去。其中一种训练的方式是要让它能够分辨自身的细胞和病原体。
这是五十年前就已经发现了。有一种胸腺细胞表面有各种各样的人体自己产生的蛋白质片段,人体所有的蛋白质片段在上面都有。发育出来的T细胞先尝试着用它上面的受体去跟这些人体蛋白质的片段结合。如果结合上了,起反应了,叫做自身反应,这种T细胞就不能释放出去,要让它自己死掉,叫做细胞凋亡。
只有不产生自身反应的T细胞才释放出去,这样它们就不会去攻击我们人体的细胞。因为胸腺是产生T细胞的中枢,让T细胞不去攻击人体自身细胞的训练过程,就叫做中枢免疫耐受。
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放出去的那些T细胞并不是都不能有自身反应的。有一部分有自身反应的T细胞漏网跑出去了,有可能对人体细胞产生反应。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并不会去攻击人体细胞。这就说明即使这种能自身反应的T细胞释放出去了,也还有一种机制在控制着它,不让它去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释放出去的那些地方叫做外周,这种控制就叫做外周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有几种机制,以前有的已经发现了,甚至也得过诺贝尔奖。今年诺贝尔奖就是颁发给关于外周免疫耐受的发现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机制。
这个机制最早是日本的获奖者坂口志文发现的。坂口志文在1982年从医学院毕业,但不去当医生,要做基础研究,开始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他的研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在他之前日本科学家已经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发现。他们摘除了生下没几天的小鼠的胸腺,看对免疫系统会有什么影响。本来的推测是,胸腺是产生T细胞的,小鼠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去掉胸腺,不会有新的T细胞释放出来,那么免疫反应应该很弱。结果发现,恰恰相反,免疫系统发疯了,免疫细胞到处乱攻击自身的细胞。也就是说,这些老鼠得了自身免疫病了。
美国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将那些健康老鼠的T细胞注射到这些摘掉了胸腺的老鼠身上,发现这些被摘掉胸腺的老鼠的免疫系统正常了,不会再发疯了。这表明在T细胞里有某种东西能够控制T细胞不去攻击自身细胞,能够让免疫系统安静下来。
板口的贡献就是把这个东西找到了。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1995年发现存在着一种新的T细胞。它的作用是控制不要攻击自身的细胞。他把这种新发现的T细胞叫做调节性T细胞。
这个机制是这样的。能够自身反应的助细胞漏网跑出去,跟自身的细胞结合,产生反应了。调节性T细胞也是在全身到处乱窜的,随着血液流动,也流到了这个地方,跟这个细胞结合了,让它知道这是自身的细胞,就会告诉已经起反应的助细胞安静下来,别去把杀手细胞叫来杀自身细胞。
那个时候,对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时代。板口虽然证明了人体里有一种新的T细胞,但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它的分子基础,很多人是不服的,认为虽然发现了一种新的T细胞,也许并不是起到调节性的作用,对T细胞的调节也许是由别的原因导致的。
调节性T细胞的分子基础就是那两个今年获奖的美国科学家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发现的。他们是在生物技术公司做研究的,没有当过大学教授,把当大学教授视为人生顶峰的饶毅因此瞧不起他们,就像他也很瞧不起没当成教授却由于研究mRNA疫苗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卡里科,也认为她不配获奖。
这个发现跟一种特殊的老鼠有关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有一个曼哈顿计划研发原子弹,为此专门在田纳西搞了一个国家实验室研究老鼠的突变,研究核辐射会让老鼠产生什么样的突变,也研究老鼠在繁殖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突变。因此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自然突变。这种老鼠生下的后代,雌的都没问题,很健康。但是雄的有一半会得一种皮肤病,皮肤变得很薄,产生大量的皮屑,这种突变老鼠就被叫做多皮屑老鼠。这种老鼠不只是得皮肤病,解剖发现器官也发生了病变,主要是脾脏、淋巴结肿大。这种老鼠是活不久的,出生几周之后就死了。
因为只是有一半的雄鼠会有这种突变,而雌鼠都没问题,那么能够想到这是性连锁,在高中生物课我们学过,跟色盲一样,表明这个突变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
到了九十年代,发现这种多皮屑的老鼠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得了自身免疫病,免疫细胞攻击它的皮肤、脾脏、淋巴结等等。这样就有了一种可以用来研究自身免疫疾病的老鼠品系。
当时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都在华盛顿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工作。这家生物技术公司主要研究的就是要怎么样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想要研发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他们知道了有一种多皮屑老鼠会得自身免疫疾病,因为它是天生就得的,说明是基因导致的,而且是单基因导致的,就想到要把那个致病基因克隆出来。
在当时要找一个致病的基因是很麻烦的。因为知道致病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而且此前通过基因定位已经知道是在X染色体的中央,他们通过基因定位逐渐缩小这个基因所在的范围,一直缩小到了就剩下二十个基因,然后一个基因一个基因地测究竟哪一个是导致这种疾病的致病基因。运气很不好,直到测到第二十个才发现是它引起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基因,属于一类叫做Fox的基因,所以他们就把这种新发现的基因叫做foxp3。老鼠之所以会得自身免疫疾病,就是foxp3基因发生了突变。他们还做了转基因老鼠实验来证明这一点。正常的foxp3基因转入到了foxp3基因发生突变的老鼠里,发现它们正常了。这就证明了foxp3基因如果正常的话,就不会得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了突变,就会得自身免疫疾病。
那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差不多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基本上都公布了,他们就去搜,发现在人基因组里也有这个基因,那么很可能这个基因发生的突变也会让人得先天的自身免疫疾病。他们想到了人也有一种性连锁的先天免疫疾病,只有男孩会得,而且有这种遗传病的男孩生下几周之内就必须做干细胞移植,否则就会死。他们跟华盛顿大学儿科医院联系,搞到得这种遗传病的男孩的样品,检测发现的确是foxp3基因发生了突变。
他们的论文发表之后,板口马上就想到,foxp3基因跟调节性T细胞有关。实验发现,如果是普通的T细胞,里面的foxp3基因是不表达的。调节性的T细胞里这个基因是表达的。如果把已经表达的foxp3基因转到了普通的T细胞里,普通的T细胞也变成了调节性T细胞。这就证明了这个基因是能够产生调节T细胞的一个关键。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关于外周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机制到此就发现了,对于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也没有争议了。从那之后,它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研究的人非常多。
我看到中国有一个妄人在网上针对今年的诺贝尔奖评论说,诺贝尔奖的这些成果都没用。我们不说别的领域吧,生物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成果都会有用的,时间早晚问题。比如说调节性T细胞现在确认了,解决了一个很重大的免疫学的理论问题,那么它有没有实用的价值呢?当然有了。
首先,因为它跟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系,我们就可以想到能不能用它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并不是都是因为foxp3单基因发生了突变,那是遗传的,如果发生突变非常严重。有的自身免疫的疾病病人也会产生调节性T细胞,只不过在发病的那些组织调节性T细胞量很少,所以控制不了T细胞去攻击自身的组织。那么一个治病的思路就是怎么样让发病的那些组织能够有更多的调节性T细胞,让免疫系统在那里平静下来,不要去攻击自己。类似的还有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同样也可以想要怎么样让移植的器官那一块有更多的调节性T细胞,这样就不用吃药,也能够抑制排斥反应。
这个研究还能够用于治疗癌症。后来板口的研究重点就是要怎么样利用调节性T细胞治疗癌症。为什么这会跟治疗癌症扯上关系呢?T细胞里的杀手细胞除了能够杀死病原体,如果发现肿瘤细胞不是正常的细胞,也能够把它杀死。但是肿瘤细胞很狡猾,能够躲过杀手细胞,不让杀手细胞去杀它。肿瘤细胞能够躲过杀手细胞也有几种机制,其中的一种机制就是能够调来大批的调节性T细胞,让杀手细胞不要杀它,让那里的免疫反应安静下来。所以治疗肿瘤一个思路就是要怎么样减少在肿瘤组织那一块的调节性T细胞。
目前的这些研究都还是很初步的,但是非常热门。要怎么用调节性T细胞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光是这方面的临床试验,现在在招募实验对象的或者已经在做的就有两百多个。但是都是刚刚起步。从一个基础的研究到进入应用,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按照板口的估计,可能要再过二十年。他今年六十多岁了,他说不一定能够看到。我们希望这个成果早日转成应用,让板口能够看到。
2025.10.7.录制
2025.10.22.整理
]]>